东北网5月15日讯 西宾路边,采油一厂三矿中四队掩映在绿树丛中,细碎的光影在楼体上摇摇晃晃,显得楼顶“高度觉悟,严细成风”8个大字格外坚挺,这里就是“三老四严”的发源地。

“三老四严”发源地。
步入传统教育展厅内,一幅幅珍贵的画面,一处处再现的会战场景,“血染镐把战严冬”、“压差计穿雨衣”等一个个动人故事,将创业年代的艰苦与奋进浓缩于此,无言地讲述着“三老四严”——一个永恒的精神坐标的无穷魅力。
边走、边看、边思,震撼、敬佩、感动……
50多年前,松辽盆地上一场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一举“甩掉贫油落后的帽子”,培育了举世闻名、影响深远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现如今,“三老四严”等经典名言犹在耳畔、回响不绝,穿越时代浪潮而永不褪色,历经风雨冲刷却越发闪耀,成为解读城市精神的“简码”。
李雪莹,中四队的党支部书记,已经如数家珍地讲了上百遍队史,每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和每一面带着岁月痕迹的锦旗所承载的故事,都深深镌刻进她的脑海。
一个刮蜡片,“刮”出了“三老四严”。在李雪莹的讲述中,我们重温了那段历史。事情要追溯到1962年的一天,队长辛玉和到井上检查,看见学徒工小孙拿着一个新的刮蜡片匆匆去井上清蜡。辛玉和有点纳闷:小孙的刮蜡片前两天才换,怎么又领新的了?辛玉和返身走回材料库,从材料员那里得知,原来小孙早晨清蜡时没有仔细检查,就关闭了阀门,把刮蜡片挤扁了,还让材料员帮他保密。
“这可不行。小洞不补,大洞尺五。”辛玉和这么想,第二天就在小孙这口井上召开了事故分析现场会,把那个变了形的刮蜡片挂在会议室,警醒众人,并提出了“三老四严”精神的核心内容。
越是朴素的,越是恒久的。一个刮蜡片变成了广为流传的“三老四严”,上升为整个石油战线的标准: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
半个多世纪过去,中四队当年的人老去、离开,故事也定格在泛黄的影像中。可留给后人的道理,已经渗入每个大庆人的血脉和基因里,成为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时刻不忘“三老四严”精神,时刻都在激励自身。
正是这样的态度和精神,成就了今天大庆。“把井打到国外去”向国际市场进军,在石油产量尚处高位的时候未雨绸缪开始转型,重构产业、重组要素、重聚动能、重塑环境,大庆经济延续稳中向好态势……“三老四严”在时代化的进程中,具体表现形式虽然发生改变,但它的精神实质、精神内核一以贯之,并且在吐故纳新中发扬光大。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黑龙江作出重要指示,并在建党95周年前夕做出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重要批示,更是激励着今天的大庆人撸起袖子加油干,苦干实干。
只要心底的记忆存在,那一段段远去的故事,就不会随风而散;只要心底的精神永驻,人们为之奋斗不息的伟大事业,就会越加蓬勃、越加壮丽。不知不觉要到离开的时候了,回头望去,“三老四严发源地”的标牌依然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希望到退休时,我能自豪地说,‘三老四严’传统在这里传承光大!”中四队员工的话依然回荡在耳边。“三老四严”从未远去,已经活化在中四队人的心中,更矗立在大庆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