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讲述校训故事 涵育核心价值】 东北农业大学知识还给土地 黑土结出金豆
2017-05-18 22:54: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杨帆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5月19日讯(记者 杨帆)一场春雨过后,东北农业大学的校园满是绿意,而在“中国番茄大王”东北农业大学教授李景富的番茄实验大棚里却是一年四季充满绿意。今年李教授新培育的3500个番茄品种、上万盆番茄幼苗在大棚里安静生长,李教授全年无休的在实验室、田间培育品种、播种、种植、收获番茄,只为“红色的梦想”,农民的丰收、别人口中称赞的番茄成了他50多年最大的快乐。

东北农业大学校训。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我国没有自己的番茄品种,国内能够见到的番茄品种都是国外的品种,七十年代唯一一个国产栽培的番茄品种6613品质极差,被农民称为“溜溜酸”,偌大的中国市场都是“洋柿子”的天下。中国番茄育种窘迫的现状,激起了李景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一定要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不能没有自己民族的番茄。从此他投身番茄育种,从1970年至今,春天一身土,夏天一身泥,五十多年来,李景富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洒在每一寸耕耘过的土地上,洒在番茄育种的科研进步之路上。

  1982年,李景富动员十户农民种植自己培育的番茄品种“东农702”。上课时他是一名老师,下课后他就“变身”农民,骑着自行车去大棚看柿子。这一年,农户种的柿子一亩地一天产出1300斤,卖出四块钱一斤的高价,一个大棚就能挣两、三万块钱,农民成了万元户。第二年、第三年农户种植番茄的面积达到100亩、600亩,李景富也办起了培训班,指导农民种植番茄。这些农户遍布全省各地乃至吉林等省份。50年来,他培训的农民达几十万人次,足迹遍布全国11个省市,全省走过40多个县、市。

李景富教授在番茄大棚里。

  “博学笃行明德亲民”是东北农业大学的校训。李景富常说:“传承校训精神,就是要时刻铭记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要用科研成果回报农民;能为农民做些事情,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我的责任。”讲台上是教师、田地间是农民。在科研和教学之余,李景富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农民受益,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来进行科研成果推广和普及,只要农民需要,就到他们中间去,为他们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

  广袤的黑土地是自然的馈赠,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东北农业大学的专家们秉承校训理念,深耕黑土,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科研禁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他们培育的新品种、推广的新技术,推动了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蜚声国内外的作物遗传育种学家王金陵教授,他在20世纪60年代育成的大豆新品种“东农4号”,推广面积6000多万亩,创经济效益5亿多元;蒋亦元院士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研制成功了“割前脱粒水稻收获机器系统”,解决了传统工艺收割造成的农作物禾秆破碎不能再利用的缺陷,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收割机,给农作物收获机械带来了一场革命;还有王金陵、何万云、骆承库、佟明耀……在东农人身上校训精神代代传承。

单安山教授和他的学生们。

  2016年9月,东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所长单安山教授站在了国际科技进步奖励大会的领奖台上,他的科研项目“功能性饲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荣获科技进步二等奖,但他并没显得特别激动,因为早在1991年,他就曾经在这里领过国家自然科学奖。

  作为我国著名畜牧学家、动物营养学奠基人许振英的亲传弟子,单安山先后放弃了英国优良的实验条件和待遇,以及企业高职高薪的工作,毅然回到黑龙江从事“功能性饲料”研究。博览国内外先进技术,坚持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单安山用了近20年的努力,在功能性饲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实现了基础理论创新、关键基础开发和产业化推广。他说:“我最大的心愿是提高我国饲料的品质和使用效率,让国家的畜牧业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最终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吃到价廉物美的畜牧产品。”

  “博学笃行,明德亲民”,深爱这方黑土和人民的东农人,甘愿几十年潜心科研、扎根黑土,在各个领域鼓了农户、养殖户的腰包,不断满足着人们对安全健康食品的追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东农精神一直在传承、发扬,那是亲民爱民的质朴,是坚守创新的笃行。

责任编辑:刘博

【专题】校训 讲述校训故事 涵育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