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稀罕事儿
搜 索
使 “倔老头” 由沉默不语变流泪高歌 音乐治疗师打开封闭心门
2017-05-21 07:52:02 来源:生活报  作者:李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生活报5月21日讯 在一些特殊病人面前,语言苍白无力,此时音乐治疗师开出的“音乐处方”成了打开患者心门的钥匙,能帮他们缓解病情、恢复健康。目前,我国经过正规培训的音乐治疗师十分稀少,人们对这个领域还很陌生。音乐治疗主要针对哪些患者?音乐和乐器的选择有何讲究?近日,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系教授杜青青,她今年42岁,曾在日本留学6年,拿到了音乐治疗专业硕士学位。杜青青解释说:“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科学的干预过程,并不是听听音乐那么简单。治疗时,音乐是桥梁,必须经过治疗师的引导,患者才能跨过桥梁,去认识、接受和战胜自己的‘心魔’。”

  像侦探一样细心 靠随堂观察来制定“战术”

  杜青青告诉记者,音乐治疗有的上团体课,有的“一对一”。一节音乐治疗课40-60分钟,授课内容治疗师会视情况而定。她上团体课时,一般会先领着患者们唱《你好歌》(是音乐治疗师通过事先查阅患者的资料即兴编排的,歌词不固定),然后进行音乐热身、律动训练、音乐治疗基础等活动,最后还要唱《再见歌》。下课后,治疗师必须回看录像,像侦探一样抽丝剥茧,结合课上的观察记录,从病人与其他患者的身体接触、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倾诉内容等评估病人的状态,并确定下节课的治疗目标。

  这些病人包括自闭症、肢体残疾、唐氏综合征、抑郁症、强迫症、帕金森综合征、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及医院里亟待康复的脑梗患者和需要临终关怀的患者等。音乐治疗能改善患者的情绪,比如让尖叫的患者安静下来,不再躲避治疗师的眼神等,控制和缓解他们的异常举动和过激情绪。

  杜青青说,从日本回国后,她曾在北京一家特殊教育学校做音乐治疗师,遇到过一个患有严重先心病的4岁小男孩,他比同龄孩子瘦小,常常呼吸困难。给他做音乐治疗时,要特别注意不能让他累着。杜青青把小男孩抱在腿上,给他弹《小星星》,教他唱歌、拨弄吉他。上课时,她发现这孩子虽然身体很差,但聪明活泼很有灵性,三次课后,已经能用右手食指准确地弹奏《小星星》,杜青青则用左手与他配合,合奏场面很温馨。

  还有一次,杜青青跟助手一起去一家养老机构,给患病老人做音乐治疗。一个70多岁的老大爷,脾气很倔,以前曾当过兵。大家一起唱《你好歌》时,他既不跟着唱还拒绝握手。杜青青特意选了首《九九艳阳天》,老人渐渐开始跟唱,而唱到《保卫黄河》时,老人泪流满面地大声歌唱,仿佛记忆的闸门被打开……后来进行“击鼓传花”等游戏时,这位老人积极参与,表现得很优秀。据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讲,这位大爷平时特别倔,有时会跟工作人员发脾气,但他特别喜欢追忆当兵的时光,而杜青青选的歌曲恰好勾起了老人最珍贵的回忆,起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及时调整对症下药 用“治愈系音乐”打开紧闭心门

  “不同的患者,需要用不同的音乐来叩开心门。”杜青青说,在治疗时,音乐治疗师需要查阅患者资料,与患者深谈,或者通过“音乐想象”引导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有针对性地选取治疗音乐,对症下药,开出最适合的“音乐处方”。

  针对患病儿童,她通常会选择曲调简洁欢快的乐曲;对于有心理问题的成人患者,一般会选择比较舒缓的音乐;对于患病老人,会为他们选择耳熟能详、温暖心灵的音乐……杜青青说,在进行音乐治疗时,还必须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防止二次伤害。比如有一位患者在听到某段音乐时,就会想起父母对他的家暴,这时“音乐处方”就必须调整。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彭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