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日报5月24日讯 大学生创业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他们热衷的大都是高精尖的项目,而90后的于英楠毕业后却选择回到农村,立志要做一名优秀的现代农民。由于他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帮助农民致富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今年获得“哈尔滨市青年五四奖章”称号。
2012年从哈尔滨民族职业学院毕业后,于英楠毅然选择回到农村,投入农业生产。“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对土地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带领身边的农户致富是我一直以来奋斗的目标。”说起为什么要做农民,于英楠的理由简单而又朴实。于英楠是南岗区红旗满族乡曙光村人,村民们主要种植传统玉米,收入一直不高。对此,于英楠想改变现状。他大胆研究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积极探索经济作物种植高效新模式。2015年创立哈尔滨南红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有200个农户加入其中。
于英楠深知,要想让玉米升值,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必须做好两件事:第一要改良普通玉米种植,种植粘玉米提升品质;第二要疏通外运渠道,打开销售市场。
2012年以来,于英楠总结摸索出了粘玉米高效种植新模式。农忙季节,为了粮食及时收获、按时播种,他常常昼夜不停,曾连续4天4夜没有走出基地。于英楠在长时间种植粘玉米过程中,研究出从种到收的新方法。“粘玉米的成熟期为90多天,根据当地的气温变化,我决定把播种时间推迟10天,这样便可以解决粘玉米本身不耐寒性问题。快收割时,为了保证粘玉米的粘度和甜度,临近一周时,每天都会通过品尝来决定收割时机。最后确定当最上端的玉米粒一掐能出水,而尾端的玉米粒微硬的时候粘玉米口感最好。”于英楠说起自己的创新方法如数家珍,“加工粘玉米也是技术活儿。之前我们都是直接把粘玉米放到大锅里蒸熟,出锅后玉米粒由于失去水分都凹进去了,品相非常不好。后来经过多次试验,最终得出解决方法,在蒸粘玉米之前往其表面洒上薄薄一层水,蒸出来的粘玉米个个籽粒饱满。”致富不忘乡亲,他将自己研究的技术和新模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身边的农户,先后接待参观300余人次,带动推广粘玉米高效种植模式千余亩以上。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据于英楠介绍,目前,合作社每年产量在300万穗左右,大部分被山东、山西、天津等地的销售商以订单方式采购,利润较低。去年开始,我们尝试通过网络销售,省去中间环节,直接把粘玉米销售到消费者手中。去年仅仅通过微商销售额就达到40万元。今年还将增加网络销售的力度,开设微店,淘宝店。“我们给销售商的价格是每穗2元,如果自己销售将会达到每穗5元,一穗的利润就会增长3元。到时候我们的利润就会达到900万元。”说到未来的发展前景于英楠掩饰不住激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