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张琪写作的《临证经验荟要》,有这样一段话:“人命重于千金,于是勤奋尤加,白日出诊,夜间攻读,终岁以为常。医乃活人之道,不自欺亦不欺人。”他常说,老百姓看病不容易,医乃仁术,治病救人,要见诸行动,要为病人着想,不能发病人财。行医75年来,他恪守“医乃活人之道,不自欺亦不欺人”的信念,即使功成名就、著作等身时,他仍废寝忘食地工作,耐心接待每一位患者,不论贫贱富贵,一视同仁。他曾为家人立了一条规矩:平民百姓、省委书记一样看待,不许嫌农村人脏,不许谎说不在家。

张琪经常深入农村基层为患者诊治疾病。(资料图)
随着年龄的增大,喜欢给人看病的张琪坚持出诊,一周出三次,一次诊治10名患者。全国各地慕名求医的人很多,挂一个号的难度可想而知,有的人提前几天排队,甚至睡在医院的挂号大厅里。上午看不完,病人就想法加号,或者家里找、路上截,他总是微笑着来者不拒。遇到家境困难的患者,他还多次不收诊费为患者诊治疾病,对病患热情和蔼、一丝不苟,展现出仁医大医之风。
一般来说,请张琪诊病的人大都是重患或疑难病。张琪深知这一点,于是他对病人极有耐心,看病时间一般都很长。为了保证患者都能得到诊治,他甚至一上午都不喝水,怕去卫生间耽误时间,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有的患者一说病情就是十几分钟,但他从来不打断,总是认真听。跟着出诊的专家、学生都十分心疼他,但只能在一旁干着急。

2011年8月,张琪在为患者讲解病情。(资料图)
曾经跟随张琪出诊学习6年的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内分泌科主任、张琪的博士学生张晓昀清晰地记得,2009年的一天,已近90岁高龄的老师在规定挂号的基础上又超额看了六、七位患者,已经十分疲劳,并且出诊时间也已超过12:30。学生们帮老师换好衣服,准备扶他离开去午休,这时诊室门外突然闯进一位五十多岁的农村患者,一下子跪倒在地,说是外省慕名而来的,没挂上当天号,求大师一定给看看。当时学生们因为心疼老师而且这个患者也没有排号,所以十分生气,纷纷劝他离开。但张琪却停下脚步,和蔼地对他说:“你起来吧,我给你看。”并且还为患者说情,对在场的学生们说“远道来的病人,不容易啊,给他看吧”,然后又重新走到诊桌前,换上白服,耐心细致的询问病情,认真坚持给这位患者看完。老师宽厚仁慈的行医态度、视患者如亲人的大医仁心让学生张晓昀牢记在心,每当工作中遇到患者过多、繁忙疲劳时,想起老师的这一幕,就会自觉地坚持下去……

随同张琪一起出诊的学生们认真做抄方笔记。东北网记者 杜筱 摄
同是张琪的博士学生、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消化科主任潘洋向记者说起了一件让她感动落泪的事。就在今年1月4日,张琪冒着刺骨的寒风坚持前来出诊。当他看到第三位患者时,细心的学生们发现老师手抖、出汗,一量体温,竟然高达39度,学生们不顾他还要坚持到结束的要求,急忙送他去诊治,经检查是急性胆囊炎。原来,前一天晚上张琪就感到胃胀不舒服,但想到第二天等他出诊的患者,他就吃了点药,决定扛过去,想坚持出诊。他这种一心为患者的仁医之风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