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5日讯(记者 杜筱) 2016年,黑龙江省三级公立医院门急诊量占门急诊总量的比例为35.5%,比2009年提高了7.2个百分点,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量占门急诊总量的比例为37.1%,较2009年降低了3.9个百分点。分级诊疗作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必由之路,现阶段必然也必须摆上重要位置。黑龙江省要求,以医联体和签约服务为抓手推进分级诊疗,10月底前所有三级公立医院都要按照新模式启动医联体建设工作。

黑龙江省分组诊疗高峰论坛现场。
记者从今天召开的黑龙江省分级诊疗高峰论坛暨部分专科联盟启动大会上了解到,自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后,基本医保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筹资保障水平大幅提高,群众就医需求进一步释放,医疗资源部局和患者流向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国家一直强调要明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量在门急诊总量中的比例,但从全国的情况来看,截至2015年,基层门急诊量占比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8个百分点。从黑龙江省的情况来看,2016年全省三级公立医院门急诊量占门急诊总量和医院门急诊量的比例分别为35.5%和59.8%,分别比2009年提高了7.2和8.8个百分点,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量占门急诊总量的比例为37.1%,较2009年降低了3.9个百分点。分级诊疗作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必由之路,全国和我省分级诊疗的现状都要求我们,现阶段必须把推进分级诊疗作为医改的重中之重,强力加以推进。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之后,国家在今年的医改要点中也将分级诊疗摆到了医改的首要位置,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分级诊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医药卫生领域的方方面面。各地的探索和实践表明,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推进分级诊疗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抓手。签约服务解决的是引导患者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的问题,而医联体建设解决的是助力基层首诊和促进上下联动的问题,并为双向转诊、急慢分治搭建了平台,医联体是签约服务的重要支撑,签约服务是引导居民在医联体内就医的重要手段,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助力。关于签约服务,黑龙江省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关键在于各地抓好落实。
记者了解到,2014年黑龙江省启动了医联体建设。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提出了五种医联体模式。一是在城市,采取“3+2+1”的方式,组建紧密型医联体,由一所三级公立医院联合若干所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等,由牵头医院负责管理和运营,逐步过渡为医疗集团。二是在县市,每所县级人民医院都要牵头组建医共体,县级中医医院和妇幼保健医院可以牵头组建医共体,也可以通过组建专科联盟,发挥中医和妇幼保健特色优势。三是在城乡之间,由城市三级公立医院牵头,通过多种方式与区域内县级医院组建医联体,通过派驻管理团队和专家团队等方式,重点帮扶县级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四是在学科内,由省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所在的医院特色专科牵头,与省内各级医院同类专科组建全省或区域特色专科联盟,重点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省中医药学会可以探索组建中医专业专科联盟,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五是在边远、贫困地区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组建互联网医联体,开展远程医疗合作。
黑龙江省要求,省级公立医院除了要参加属地的医联体外,还可跨区域与多个医联体建立合作关系,辐射带动全省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通过合理划分诊疗职责,完善与分级诊疗病种目录相衔接的医保和价格政策,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功能定位,引导居民首诊到基层。今年8月底前各地市、县市都要制定实施方案,10月底前所有三级公立医院都要按照新模式启动医联体建设工作,年底前每个县市至少要组建1个医联体,每个地市至少要建成1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
在今天召开的黑龙江省分级诊疗高峰论坛暨部分专科联盟启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院士、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廖万清院士作了主旨发言,就互联网时代医学教育如何助力分级诊疗举行圆桌论坛。会后,还进行了大专家.COM医学教育分中心授牌仪式、黑龙江省医学会部分专科联盟启动及授牌仪式、肿瘤专科联盟成立及揭牌仪式以及黑龙江省医学会与大专家.COM签署医学教育战略合作协议。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孙东生出席了今天的高峰论坛并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