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议现场。
会上,杨宝峰院士向媒体介绍了目前我国寒地重大疾病的防控对策,他指出,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70%的脑卒中和50%的心肌梗死发生与血压升高有关。我国目前高血压患病人数超过2.7亿,而血压水平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寒冷季节血压升高,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随之增加,寒冷地区温度每降低1℃,心血管病死亡率就增加1%。我国北方地区处于寒地(一月份平均气温低于-8℃),气候寒冷,人们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与南方迥然不同,高血压患病率在高纬度寒冷地区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我国重大寒地疾病(高血压)防控对策国际比较研究》项目,正是在我国寒冷地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的大背景下设立的,关系到我国高血压病防治的战略决策思考。通过国内、国际合作交流模式,以科学证据为依据,梳理了国际高血压的防控策略及科研进展,吸收了发达国家关于寒地高血压防控的经验,总结了我国南北方在高血压防控方面的自身优势和存在问题。
杨宝峰院士表示,要将我国目前寒地省份防控高血压手段与国际先进经验进行充分融合,使寒地高血压防控措施更具可操作性,更成体系,特别要重点强调高血压防控从中小学生抓起,加强寒地高血压防控研究,将本项目研究成果转化为我国慢性病防治实践,促进寒地居民的健康改善及社会经济发展。
自2009年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就在国家卫计委和黑龙江省卫计委医政处的领导下,对全黑龙江省的冠心病介入、起搏与电生理介入及心电诊断开展医疗质量控制工作。每半年组织专家召开一次质控会,对全省的死亡病例、并发症病例以及三枚以上支架病例进行审查,同时针对相关不足对全省医师进行专题培训,截至目前已召开质控会19届,点评审查病例过千例,开展培训及专题讲座近70余场次。
此次国际盛会的召开,正是依托于一带一路的发展,为沿线各国医学专家与学者所缔造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本届盛会就旨在通过这个平台,为各国学者提供交流包括寒地重大疾病防控策略等相关学术经验的机会,提升各国在相关治疗领域的技术水平,并推动更广阔范围内各项技术的融合与发展,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及相关国家和人民,提供更为有效的防控策略。
新闻链接
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于1952年由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傅世英教授创建。在傅世英教授、黄永麟教授的带领下,科室在50年代在国内较早将心电图应用于临床诊断并开展了心导管检查技术;70年代与哈尔滨市电表厂合作研制成功我省第一台体外心脏起搏器及直流电除颤器,建立CCU病房并在全国首次开办心肺复苏讲习班;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1987年在国内率先开展PTCA技术;90年代初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合作开发了我国首台射频消融仪并应用于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同时引进了先进的无创电生理设备并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检查,称为在国内首批开展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工作的单位;1997年率先在黑龙江省开展经股动脉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2004年在国内率先开展经桡动脉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2004年卫生部主办《中国卫生产业杂志》学科排名列全国心血管内科第七位。2006年“十五”期间被评为黑龙江省属高等学校优秀重点学科, 2009年“十一五”中期评估结果为优秀。心内科为首批国家博士点,现为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药理基地,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先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国家卫计委(黑龙江省)冠心病介入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黑龙江省心电诊断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黑龙江省起搏与电生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黑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中心,省重点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