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民间文学社扎根乡土蓬勃生长
2017-07-19 11:09:49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张艳丽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黑龙江日报7月19日讯 随着通讯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捷,有着相同志趣和爱好的人们很容易在网络、微信形成共同的圈子,我省民间文学社团正因此迅速发展起来。它们以诗社、文学社、沙龙等名字命名,以晒诗、晒文、出刊物及与异地社团相互交流等多样的形式来追寻自己的文学梦想。

  民间文学社不断涌现

  韩文莲,双城区小有名气的楹联高手,曾在国内多次楹联大赛上获奖。她对记者说,周围同龄的人很多都去跳广场舞,或者喜欢别的健身项目,但自己就是喜欢文学,喜欢写点诗文。早些年又爱上了楹联这种中国传统文学形式,通过数年的精心研究,终于小有所成。双城像她这样的爱好文学的人特别多,很多人通过网络联系或微信组团,大家都纷纷加入诗社、文学社。她自己也在前两年加入了一个叫煮雪的诗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我省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梦想、追求精神共鸣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现代通讯科技的发展更是方便了人们精神趋同的追求,在我省,民间自发的文学社正在不断涌现。在双城,民间文学社几乎可以说是遍地开花,有兰棱河文学社、方圆诗社、寸丹诗社等几十个文学社出现,并在不断发展中;在绥棱,仅刚刚成立一周年的聚英沙龙一个文学社就聚集了50多名文学爱好者;在兰西,以兰西诗苑为主的几个文学社网上和线下参与者更是达到近600人。

  “农民文学社”开风气之先

  在双城,最为有名的文学社莫过于被当地人称作“农民文学社”的方圆诗社,因为它最早是由4个农民发起的。早在2002年,4个爱好驴皮影的民间艺人:洪克山、和园清、白仁成、寇方臣在研究“影卷”(皮影戏脚本)过程中发现,大家都一致喜欢古诗词。于是4个人一拍即合:成立一个诗社。结果没想到,这个想法还引来了其他有着共同爱好的人。诗社成员竟逐年扩大,原来就只是本村的爱好者,后来扩大到镇,又扩大到整个双城,并吸引了外省市的文学爱好者前来交流学习。

  近两年,网络和微信带来的便捷让更多的文学社成长起来。其中兰棱河文学社已经发展到了120多人,副社长柳河告诉记者说:“我们这个文学社不光有诗和文学,还有书法和绘画,所以规模也比较大。”兰西诗苑社长孙继先说,最早他是在新浪博客上发表文章,聚集了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于是他组织了网上文学社,曾经一度做到新浪排名前四十,会员发展到2700多人,其中还有海外华人。后来随着微信的兴起,大家对组织活动的需要,他又被同道中人推举,将文学圈子落地,兴办了兰西诗苑文学社,并带动了微诗星期六、纯兰西人等其它文学社的发展。

  活动形式多姿多彩

  在所有这些民间文学社中,成员们最爱的一个项目就是在朋友圈晒成绩。

  晒诗、晒文、晒活动照片,大家乐此不疲。作为文学社的组织者,还要为大家出刊物、组织大家活动。刊物有的是纸质的,有的则是电子期刊。方圆诗社现在的社长裴廷凯说,诗社实行会员制,每年出版两期刊物叫《乡土艺苑》。兰西的兰西诗苑则是以命题作文来鼓励大家出好诗,每旬一题,除了将精选作品出书之外,还定期出版电子刊物。绥棱聚英沙龙主办者冯雅军说,他们每月都组织会员活动,还经常和外地文学社团往来交流。多数文学社都有定期不定期地组织采风、出作品刊物以及和外地的文学社团进行交流的活动。社员们很享受在这里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抒发自己对文学的热爱,他们认为在这找到了知音,发展了爱好,收获了朋友。

  政府助力路越拓越宽

  虽然是民间自发的文学社,但很多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像双城方圆诗社,由4个农民创立,一开始条件很差。裴廷凯说,如果不是得到了乡党委的支持,为他们提供场地等方便条件,是不可能发展到后来这么大的规模的。同样在双城的兰棱河文学社,组织社员活动需要经费,一位政协副主席自掏腰包予以支持。而绥棱的聚英沙龙,当地林业局也是给予了活动场地和经费上的支持。而在双城,不久前刚刚由区作家协会牵头、企业家支持表彰了一批当地民间的优秀作者。兰西诗苑,当从网上转到地上之时,也得到了县里的大力支持,不仅助力民间文学社的发展,还鼓励他们向更广阔的层面发展,让文学进校园、进景点、进工厂、进农家,将发展的路越拓越宽。

责任编辑: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