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孝兰生活照。
王孝兰,1978年出生,1996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20年的教育之路,她历经教师、班主任、中层干部、机关干部、校长等多个岗位。作为教师,她乐业爱生,锤炼本领,用师爱和学识呵护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中层干部,她钻研业务,不断进取,用能力和热忱带领团队进步;作为区教育系统的党委委员、团委书记,她敢于担当、勤于学习,用勤恳和务实赢得领导、群众的信任,阿城教育系统团委被评为黑龙江省五四红旗团委,她本人被组织上任命为阿城团区委常委、阿城区妇联常委;作为校长,她凝聚人心,提高质量,改变了一所薄弱学校的面貌,吃了千辛万苦,建起了留守儿童学校,用大爱为贫困留守儿童撑起了一个家,她用敬业忠诚践行着人民教师的职责和共产党员的本色,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赞誉。
好老师就是生命的英雄
参加工作那年,王孝兰17岁,自己还是大孩子,摇身一变就成了孩子王。当班主任,教语文数学,每天忙着备课、上课、批作业、辅导学生,一个星期下来,算上看护课一周竟然上了30节课。为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她去学府书店买回一大摞教育书籍汲取营养;没事儿就钻进同事的班级听课学艺;围在老主任身前身后成了跟屁虫;晚上回到家反思一天的得失,记录教育日记。教学设计比赛、电教课比赛、说课比赛、朗读比赛,赛赛参加;课堂教学展示、基本功展示、技能展示、团队展示,场场不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令她大开眼界,她经常访问全国特级教师及名家名师的博客,汲取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她深知,教师自己学习只是一个人的精彩,而教会学生学习,收获的却是几十个家庭的幸福。作为班主任,她在班级倡导“月读一书”活动,孩子从家里带来书籍放到图书角,轮换着看,她要求学生每天记读书笔记,每周都在班级进行“最棒读书郎”的评比。课堂上,她引用新课改的理念,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在她的班级,读书成了一种习惯,孩子们自主学习蔚然成风。
时间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区级公开课的崭露头角,还是哈市苗苗杯、探索杯赛课的屡获殊荣,不管是期末考试回回双科第一,还是23岁就成为学校里最年轻的教导主任,她的从教之路,每一步都走得坚定、扎实。2003年、2011年她两次被评为哈尔滨市优秀教师;2014年被评为哈尔滨市“千优”教师;2007年到2010年,连续四年被评为阿城区教育系统记大功教师;2012年到2014年,连续三年被评为阿城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如果说关心学生是教师的爱,那么提升自己就是教师的责任。一个好老师,就是生命的英雄,带着爱与责任去唤醒、去激活、去润泽教室里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阿城区东方红学校王孝兰参加教师年度人物评选生活照。
让每个“1”大于“1”
教导主任可不是个轻松的角色,不但自己的业务要过硬,更要引领团队共同进步。让团队因为个体的努力而优秀,让个体因为团队的支撑而强大,让每个“1”大于“1”。她组织老师开展各种研修活动,教师论坛活动中,教师们针对教学中的困惑畅所欲言,争论得酣畅淋漓,每每都有新的收获;集体备课中,王孝兰倾尽自己所掌握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毫无保留地与同伴共享;教学比武中,她敢于剖析自己,率先上示范课并请老师们来评课,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彼此汲取教育的智慧。就这样,一个优秀的学习型团
队悄然形成,老师们也在阿城区教育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崭露头角。
2003年7月,王孝兰积极响应区教育局号召,到大岭乡的中心小学去支教,当时组织上给她挂职副校长,也给了她一个站在更高点位去思考、去尝试教育教学管理的机会。开展岗位练兵、组织业务竞赛、交流教学心得、分享教育理念,就在这“折腾”中,不断地影响着老师,提升着自己。
作为学校里最年轻的中层干部,多干一些工作对她来说责无旁贷,学科教学、分年段教学管理、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法制教育、妇女儿童工作、教师团支部工作等等,在完成这些工作同时,她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得到了充分锻炼。2004到2014这10年间,她先后被评为哈尔滨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优秀管理者、哈尔滨市教育系统“三育人”工作优秀组织者、哈尔滨市“十一五”教育干部培训工作先进个人、哈尔滨市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工作先进个人、哈尔滨市优秀团干部、哈尔滨市少先队工作先进个人、哈尔滨市优秀妇女工作者、阿城区课程改革先进工作者、阿城区双高普九先进工作者和阿城区新一代创业人。
一所薄弱学校的“变形记”
2015年3月,作为后备干部的王孝兰,受组织信任,被派到阿城区东方红学校任校长。这是一所城区的薄弱学校,学校地理位置偏远,学区是学校周围的一片棚户区,居民大多是空巢老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生源不足始终是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到任时全校学生仅100人。
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教学质量差,老百姓不认可,教师是多校合并组成,人际关系复杂,困难一大堆,学校还欠了50多万元的外债。来不及犯愁,报到第三天,工程队就进来了,学校要进行抗震加固改造,她拿定主意,改变这所学校,就从改善办学条件做起。一个学期在工地摸爬滚打,学会了监工,学会了谈判,也学会了为维护学校利益去跟建筑商干仗,经历了千辛万苦,一个质量叫得响的漂亮学校建起来了。
在这个时候,她又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建寄宿制学校,改变生源困境。一开始,反对声不绝于耳,住宿学生招进来放学以后谁辅导?晚上住宿谁看?面对这种情况,她没有急于表态。而是把学前班只招上6个学生的情况通报给大家,老师们沉默了。几个老教师先表态了:学校要建寄宿制,我们支持。老同志理解了,年轻同志自然责无旁贷,思想统一了,她就领着老师撸起袖子加油干。去教育局跑政策、去财政部门跑资金、改建宿舍、买学生床、维修卫生间、更换食堂锅灶、安排管理人员、完善管理制度……她忙碌着,却乐此不疲。在教育局大力扶持下,2016年9月,阿城区东方红学校面向全区正式招收住宿生,学校也转制为阿城区首家留守儿童学校,目前,现有住宿生105人,全校学生人数也增长到了200余人。
质量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要改变一所学校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提高教学质量迫在眉睫。她深入课堂听课指导课堂教学;领着老师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带头组织各学科教研活动;倡导师生大量读书;认真开展研究性学习,她用满腔热忱感染着每一位老师。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她先后派出10名教师到北京、江苏等地学习培训,学校每年公用经费仅10万元左右,仅教师培训这一项,就接近全年经费的六分之一。培训回来的教师做报告、上研讨课,把先进理念和做法传递给其他教师。慢慢地,教师的积极性高了,研究氛围浓了,课堂教学也有了新起色。2015年、2016年,阿城区东方红学校连续两年被区教育局评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优秀学校。2017年中考,全校虽然仅有12名毕业生,中考成绩却不同凡响:420分以上的学生4人,400分以上的学生5人,全体学生平均分380分,优秀率42%,合格率92%,低分率0,高中录入率达到了100%。家长们激动地给学校送来了锦旗,“呕心育学子仁爱写忠诚”,家长的评价正是王孝兰和她的老师们敬业奉献的真实写照。
做教育,就要眼睛里有人。面对这些留守儿童,需要老师付出更多关爱。免费为学生辅导功课、义务看护学生写作业、上课学不会就下课领到办公室继续教,为孩子们剪指甲、梳小辫、扦裤脚,领着学生洗澡、理发,这些都成了寻常事,为了管理这些孩子,王孝兰和她的老师们吃住都在学校。就是这样一个朴素、乐观、充满爱心的园丁团队,用师爱的美好,缓解着家长的惦念,慰藉着孩子的孤单,用心经营着知识的殿堂、心灵的家园。今年上半年,省台《新闻夜航》栏目先后11次报道阿城区东方红学校留守儿童师生的故事;2017年5月5日,省教育厅厅长徐梅同志到阿城区东方红学校视察,对学校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一所薄弱学校的改变,大家有目共睹,而这其中的苦辣酸甜只有王孝兰和她的老师们知道。任校长以来,她被评为哈尔滨市身边好校长、阿城区优秀德育工作者、阿城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个人标兵。2015至2016这两年中,学校先后被评为阿城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阿城区美丽学校和阿城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党和政府筑暖巢而栖雏燕,全体东方红人泽甘霖以护新枝,一所小而温暖的学校正走在蓬勃发展的阳光路上。作为校长,王孝兰深知未来的路还会有更多的艰辛与磨砺,但是她有决心、也有信心带领着老师们不断锤炼教书育人本领、在教育上不忘初心,在教学上精益求精,用智慧与担当经营好学校这个大家庭,为孩子们的美好未来撑起一片灿烂的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