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让单鼓之美永久流传
2017-08-10 11:14:43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田宇 董云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黑龙江日报8月10日讯 “单面有柄柄拖环,三钩九环一彩鞭;画鼓拖环唐诗载,汉代大鼗为鼓源……”,省级非遗项目单鼓的传承人张玉新老人,虽已年过七旬,却硬朗而健谈,说起痴迷的单鼓,更是神采奕奕。

图为张玉新在表演单鼓。(图片由本人提供)

  作为我省唯一一位能够执鼓击唱、且能完整掌握单鼓12铺者,他说,是单鼓这项他所痴迷的非遗技艺让他的生活充满阳光和快乐。

  单鼓之美如痴如醉

  1946年,张玉新出生于哈尔滨市呼兰县(今呼兰区)。他自幼酷爱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在研习单鼓之前,一直在呼兰县艺术剧院从事评剧及二人转的作曲工作。1979年,张玉新拜单鼓第二代传承人云维廷为师,开始学唱单鼓。

  单鼓起源于清代黑龙江所管辖宁古塔(今宁安市)、三姓(今依兰县)等牡丹江流域一带,最初是为驻守在黑龙江的“陈汉军”烧香祭祖之用,后渐渐流向民间,逐渐扩展为乡村民众们祈福太平、欢庆丰收的民间说唱艺术。据《黑龙江志稿·卷六》记载,单鼓在祭祖时,表演者“手执单环鼓,随击随唱”,故民间时有“跳单鼓神”的俗称,“单鼓”一名源此而生。

  张玉新回忆道,最初接触单鼓,是为了搜集音乐资料和艺术创作。渐渐地,发现了单鼓之美,它强弱有序,规律完整,鼓腔一体,风格统一。特别是当鼓点、鼓环和腰铃交织在一起时,神秘而特别,它的独特韵味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如痴如醉。

  这一痴迷沉醉,就是38载。期间,为了更加详实确凿地还原单鼓的历史样貌,张玉新扎根于田野调查和史料阅读。他走遍东北三省,接连拜访了单鼓音乐专家陆逵震、沈阳满史专家铁玉钦、吉林民俗学者石光伟、黑龙江萨满传人付英仁等多位历史和音乐方面的专家,收藏了大量和单鼓有关的一手资料,理清了单鼓的发展变革,也愈发感受到单鼓艺术的文化价值和重要性。

  呕心沥血虽苦犹甜

  张玉新告诉记者,作为鼓腔相连一体的特色音乐,单鼓以鼓点为骨骼,以腔调为血肉。开门鼓、三棒鼓、四棒鼓、六棒鼓,两节腔、四棒腔、六棒腔等鼓腔交相辉映,表演时会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情节,而选用不同的腔调和唱法。

  1979年至1983年间,为了完整记录下单鼓的音乐本貌,张玉新开始着手对已有素材进行整理和建档,先后创作了《单鼓音乐资料简编》《关于单鼓音乐结构及其旋法概述》《对单鼓历史的几点探究》等作品,它们是单鼓原本风貌的原始记录,也是单鼓文化传承的历史依据。1983年至今,张玉新又对单鼓的鼓名、鼓别、鼓源、功用、音乐做了大量的记录和整理,他依史为据,以实为证,研究有序,普查与考证并重,又编写完成了《单鼓调音乐新论》一书。

  张玉新为单鼓的传承呕心沥血,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起初引来的却是质疑和不解。

  有人说,别人都在做生意赚大钱,你却在研究这些老古董,有啥用?还有人说他自费做研究,不务正业,是“神经病”。听到这些非议,张玉新却十分淡然。他深信,自己的付出是有意义的。他说,“尽管不被理解,但是我清楚,等到大家都觉得这个东西有用的时候,再去学习和研究,恐怕就来不及了!”

  凭着一股子韧劲,张玉新闷头读史料、俯身做调查,按照自己内心对音乐创作的需要和对音乐的追求,一点点坚持下来。

  然而,来自外界的非议还未消散,家庭的变故却又接踵而至。十年前,一场大火让他一夜间倾家荡产;由于惊吓,女儿精神上受到打击;妻子不堪重负,卧病在床……接连的打击,让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风雨飘摇。最难的时候,张玉新的一纸一笔都需要亲朋好友来接济,生活的沉重负担让他一度喘不过气……

  让他从困境中挣扎出来的就是他所痴迷的单鼓。他说,是那些静坐在房间里,击起鼓乐、念起唱词,与一本本著作、一张张资料为伴的日子,慢慢地缝合了生活上的伤痛,重拾了自己内心世界的丰盈与快乐。

  收徒传艺无悔传承

  2015年,单鼓被正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兴之余,张玉新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他说,作为一种伴奏乐器,单鼓不足为奇。但是,它源于历史上中国鼓文化中的有柄小鼓,延续了古代鼗类之鼓中的“大鼗”之流变轨迹,便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另外,单鼓涉及到满汉两个民族民俗文化的融合、分流和演变,是黑龙江本土音乐中鼓中有腔、腔中有鼓、鼓腔结合、韵味独特的宝贵遗产,是先人留下来的财富,所以我有责任把它很好地传承下去。

  2014年,在多方支持下,张玉新在呼兰区群众艺术馆的单鼓课堂开课了。从那时起,每天上午九点至十一点半,下午一点半至三点半,张玉新都会准时出现在单鼓教室里,手把手地教鼓点、摆腰铃、讲唱词。张玉新还自己组建起了微信群,用以日常人员管理、通知上课时间和微信在线教学。目前,三棒鼓、四棒鼓、依么嗨、六棒腔等基本鼓点和唱腔,学员们都已掌握。

  对于单鼓课堂的教学质量,张玉新很“骄傲”地表示,我的学生们基本功很扎实,就算是今天通知明天参加演出,我们也能圆满完成。

  在众多学生里,来自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声乐系的王崎淞最得张玉新的赏识。今年20岁的王崎淞已经跟随张玉新学习单鼓两年有余,他不仅能够熟练地掌握单鼓技巧,还酷爱读清史和研究音乐。张玉新认为,作为年轻一代的代表,王崎淞能够接受和喜爱单鼓,说明单鼓艺术的传承前景是很有希望的。

  对于单鼓的未来,张玉新也有着自己的期待。他说,希望能召开黑龙江单鼓文化学术研讨会;建立黑龙江单鼓传承基地;组建以呼兰单鼓传承班首批学员为基础力量的黑龙江单鼓艺术团和以传承单鼓为主的文艺团队……

  临了,张玉新感慨道,我从未想过榜上留名,只是无愧自己的热爱,力尽一份责任,正如我所写的一首自勉诗中所言:而今尽献余生力,无愧无悔尽传承。

责任编辑:王艳

【专题】十九大时光

【专题】喜迎十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