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1日讯 他从齐齐哈尔走出去,开创中国3D立体地画先河;他四次刷新自己创造的吉尼斯世界3D立体绘画最长、最大的记录;他坚信成功没有捷径,天份占1,努力则是1后面的0,10分的作品画到今天,他画的早已是心境与感受——
电话彼端的齐兴华对第一个用几句话来勾勒自己形象的问题,就表现出抗拒,他称这个很难回答。这个习惯于用画笔说话的“80后”对镜中自己的影像描述只能简单到“我就是个留着小胡子的男人。”一场以这样不顺畅的开头进行的电话采访被他用一个画家独特的比喻打破了僵局。
“3D画法起初让我最迷恋的是它的不可思议、以假乱真,创作手段让人产生虚幻的感觉。画得久了就产生了感情,这时它的好与不好都无关紧要了。”齐兴华认为,普通人看到的3D立体画只是狭义上的,3D画的范围很广,是一种理念而非形式,他用专业语言讲述理论与技法,却说出“我画一张扑克牌,它是平面的,并不立体,但在看到的人的眼里这就是一张真正的扑克牌”这样的话来。
履历可一笔带过 想象力天马行空
齐兴华,1982年出生于齐齐哈尔,一路平凡的长大,2005年,中央美术学院大四学生在北京大学的门前挖了个“坑”,几条不屈的生命在“坑”中奋力向上攀爬,肌肉虬结,拼尽全力。这幅名为“漩涡”的毕业作品震惊四座,齐兴华因此毕业留校任教。2009年,教授齐兴华辞职成了一名职业画家。
此时,游走于世界各地的齐兴华仿佛开启了外挂,“我先后画了200多张3D画,其中几百平方米的占了一大半,从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我画得酣畅,却也到达了一个瓶颈。”在国外,见过外国人竖起大拇指称赞,“画得真棒!”也听过外国人说,“这个中国人的画没有中国的味道。”欣赏赞叹被齐兴华自动略过,质疑的声音则带着警醒的意味。
当齐兴华身上的符号黑龙江人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再到中国人,身份的转换竟为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中式3D画,源出传统的水墨画,我借鉴古人的洒墨技法,研究出泼墨的画法。”中式的传统画风讲究随意与意境,不注重写实,古人看到的山是绿色的,画出来的却是黑色的,重峦叠嶂,气象万千,联想能力让人叹服。“把墨泼上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想法,看着像啥就画啥,一种是有想法的泼,怎么画就怎么泼。”想象力是可以天马行空的,而类别画创作则随心所欲。“一段时间,我迷上了画龙,曾对人说过,我要在世界各地画上100条龙。”齐兴华构想是:让笔下的龙龙腾四海,在画了近40条后,他就暂时放下了。“不是不画,是不急着画。”传说先画龙后点睛,龙就能破纸而飞,但齐兴华画龙第一笔画的就是眼睛,因而他的龙睁开眼就有了生命。
王子抛来橄榄枝 作品传世互联网
中东的迪拜,是一座引人瞩目的城市,因为这里不只有钱还有文化。每年二月到四月间,迪拜就成为全世界艺术家们的天堂,Sikka艺术节、迪拜设计日、摄影展、风筝节、3D画布艺术节。在2017年迪拜的3D画布艺术节上,齐兴华第二次现身。“去年参加艺术节的作品叫‘秋千’,我画了迪拜人最为喜爱的禽类鹰隼和中国的国宝大熊猫。”迪拜3D画布艺术节主办方负责人评价齐兴华的作品为欺骗你双眼的3D画,看了会让人们开始怀疑,到底哪些是真实,而哪些又是幻觉。
媒体和各大社交软件转载并关注的焦点都放在迪拜王子亲自邀请齐兴华为其创作画作上面,“我把这事儿当作来自他人对我作品的欣赏,仅此而已。”此时,齐兴华创作脚步开始向国内延展,“对于3D画、街画,国内的认知与接受还在起步阶段,达到欣赏喜爱的程度或许要很久。”在国内街头、建筑上作画的齐兴华经常被人直接喊成“那个人”,开口就问“你画一个这样的多少钱?”一些人缺乏对艺术的了解与尊重让齐兴华感觉很糟糕。
开拓者的窘境,让齐兴华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他的作品开始出现在全国各地,“骗”过了所有人的眼睛。“画画的人有种习惯,就是喜欢用陌生人的视角看自己的作品。”本月15日,题为“我们也曾经恋爱”的水墨壁画刚刚在北京梦秀阶梯美术馆完成,隔两天再来的齐兴华以为撞见了一对情侣在亲吻,竟被自己的画吓了一跳。
作为职业画家,齐兴华看待事物的眼光也是多面的,他不爱别人给他贴标签,却更喜欢人们最初给他的称谓“黑龙”,因为他来自黑龙江,那才是他正确的代码。关于“是否在意作品不能传世”的问题他颇不赞同这种提法,“这是个互联网的时代,艺术载体早就多元了,我的作品通过电子媒介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比被某个人收藏把玩、难见天日的情况强太多了。”齐兴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