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8月24日讯 “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的老话,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其实,这句谚语说得就是锔瓷这门古老的民间手艺。可究竟啥才是“锔瓷”,现在谁又会“锔瓷”呢?生活报记者告诉您,在我们报社里,就“藏”着这么一位手艺人,他的名字叫张清云。
作为在新闻战线工作了18年的老记者,年近六旬的老张,虽说在锔瓷这条路上是半路出家,但人家一头扎进去后,不仅不能自拔,而且还做出了不少的名堂。此次文博会上,老张就将带着他手里的十五六件锔瓷宝贝,与大家分享这民间手艺背后的精髓及魅力。

手艺源于“世家”
“从小就跟爷爷锔缸、锔碗”
锔瓷,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即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如果要论老张和这锔瓷的渊源,那咱还得从他的祖上说起。

老家在山东潍县的张清云,太爷爷就是挑着挑子,从山东一路锔锅、锔大缸来到东北的。后来,他爷爷又继承了父业。张清云说道,“过去穷,所以老百姓家里的碗啊、锅啊,坏了都舍不得扔,就找‘锢炉匠’给重新锔起来。我从小便跟着爷爷,走街串户地给邻居们锔缸、锔碗。”
但后来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变迁,这门手艺则渐渐淡出了张清云的视野。直到2013年10月,他在央视《留住手艺》节目里再次看到了“锔瓷”,才重新勾起了他重拾该手艺的决心。随后的日子里,张清云不仅把爷爷留下的早已锈迹斑斑的金刚钻找了出来,甚至为了能拥有一些称心如意的锔瓷工具,他还起早贪黑地跑遍了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十几年来,我对省内80%以上的民间手艺人,都进行过专题报道,这对我研究锔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张清云说道,“比如做冰尜的、做风筝的、打铁的师傅们,在制作工具的细节上,都帮了我不少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