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瑶利用多年来“医教结合”的研究成果,午休时陪男孩“一对一”训练。孩子的舌头感知力差,无法发出/g k/等音节,孟老师戴上指套,轻轻压住孩子的舌根,教他如何运动舌部进行发声。训练过程中,孟老师的手指被孩子咬伤多少次,她已经记不清楚了,“反反复复,好了又被咬伤,手指上的一圈牙印半年也没消下去,我就当这是孩子送我的‘戒指’了”。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在期末家长汇报会上,当这个孩子清晰地说出“妈妈我爱你”时,孩子妈妈喜极而泣,紧紧抱着儿子久久不肯放手。那一刻,孟老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2010年,哈尔滨市燎原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医教结合实验学校之一,开展了戏剧治疗、感觉统合等多项研究和训练,为了给学生提供最好的康复训练环境,该校建了54个康复训练功能性教室,其中包括多感官训练室、听觉统合训练室、脑力影像室等。
他们像“爸妈”
不嫌脏累 教会孩子们生活自理
生活自理可能对于别的孩子来说是最基本的技能,可是对于哈尔滨市燎原学校的学生却是要用几年来学习的课程。
校长王国华说,他们开设的生活语文课是教孩子们字词积累、识物、接打电话,和孩子们一起练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生活数学课是教孩子们认识人民币、看懂钟表、会读电话号码,他们甚至会带孩子去超市体验真实的场景;生活适应课是教孩子们穿衣、洗脸、刷牙……为了让孩子们能有更直观的感受,老师们还自掏腰包购买道具,“比如教孩子们买东西,老师提前在市场上买好水果,让孩子在课堂上挑选自己喜欢的,这样既教孩子认识了水果,又能教他们如何买东西。我们的目标就是努力把学生们培养成为能生存、会生活的人!”校长王国华说。
一天、一个月、一年……在与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岁月里,特教老师们像母亲一样哄着哭闹的孩子进教室上课,给吞咽困难的孩子擦口水,手把手教不会拿勺的孩子吃饭,带经常拉裤子的孩子如厕,背着不能行走的孩子去室外活动,为癫痫发作的孩子清理呕吐物,忍着被抓伤的疼痛安抚情绪失控的孩子……孩子们也会在老师喂饭时,突然抓起一块肉往她的嘴里塞,下课后,学生们会争先恐后帮老师拿水杯、擦黑板。所有的体贴,来自那些比老师们还壮、还高的学生们,尽管他们还很难准确使用语言。
他们是同伴
老师不放心 陪着学生去超市打工一周
清晨, 20岁的媛媛(化名)早早起床,赶在6点钟前来到某超市的面点间,开始制作点心。媛媛在学校的职业教育部学的是面点专业,虽然是学校里的佼佼者,能熟练做出无水蛋糕、枣糕、烧饼、酥饼和月饼等,但对于初入社会的媛媛,南方老师还是有些放心不下,便陪着媛媛一起去超市打了一个星期的工,手把手地教媛媛每天要做的工作,让她很快适应了这里的工作,现在媛媛觉得能够自食其力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哈尔滨市燎原学校除了给学生提供九年义务教育外,还设立了中职班,教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一技之长。学校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设立了各种技能培训班,如为轻度智障的学生提供烹饪、面点、酒店服务、手工DIY等培训。
“我们这里的义务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而中职教育是为了增强学生自力更生的能力,通过培训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王国华校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