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生活资讯  >  天气出行
搜 索
哈尔滨市多个城建民生项目相继竣工 改善城市交通微循环
2017-09-13 10:14:33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海绵城市理念打造的公共绿地——华南城C-05地块为百姓建造环境优美的城市绿洲

  2017年7月下旬完工的华南城C-05地块公共绿地工程项目,位于华南中路、华南三路(哈东华府一侧)、晶城二路(华南城机电交易中心C区一侧)相围合的地带,总占地面积达45610平方米,不仅满足了周边居民游览、健身、休闲需求,还辟建多个小型广场,为市民提供了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户外公共空间。特别是这块绿地在建造过程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设置了丰富的地形结构,形成了强大的天然渗透力,让这里成为一片“绿色海绵”,成为风景宜人的城市绿洲。

  华南城C-05地块。

  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该区域道路系统主体由三层环路组成,第一层环路位于水系外围人行道内侧,为健身步道,道路宽3米。漫步环道与道路人行道系统均独立设计,动静分区明确。第二层环路位于场地水系内侧,为游人游览道路,道路宽2.5米。第三层环路为环绕中心水体的木栈道,园内铺装设计目标旨在有效的引导区域交通,做到合理交流。

  而这里的水系设计,采用下沉式绿地,消纳自身场地径流雨水及过滤水质,并帮助周边道路调控暴雨时的积水。中心园区利用现有高差形成先下沉后上升的特色地形空间,预留环状雨水汇集带、中心调蓄塘。水体两侧种植湿地植物,能够对降水起到渗、滞、排等作用,降雨时可以储存大量降水,干旱时释放出多余水分,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的控制模式,达到调节径流的作用。同时,通过渗漏作用,还可以补给地下水。

  据工程负责人介绍,在水面周围种植的湿地植物,具有净化和降解污染物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基质、微生物及植物的吸收、吸附和沉淀作用,可以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整片绿地内的道路均采用透水铺装,在设计上,道路坡向两侧绿地、雨水汇集带,进入中心调蓄塘。绿地中心高地是由草炭土堆积而成的生态景观岛,一座占地300余平方米、高8米多的观景平台搭建于此,供游人观赏中心园区景观,经过植被恢复,这里将吸引多种野生鸟类繁衍生息,形成生机盎然的生态空间。

  打造城市公共健身游憩空间——红滨广场高标准绿地提升休闲质量

  红滨广场。

  红滨广场是哈尔滨市重点城建项目,位于香坊区公滨路、红旗大街、香明二道街合围区域,用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今年6月,红滨广场交付使用,为周边居民营造了一个可供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绿色生态广场。

  广场功能主要包括休闲区、健身区、儿童娱乐区域,施工过程中,采用不同材质保证工程质量的耐久性、耐候性、安全性,体现绿化、美化和功能区域的协调,既满足绿色氧吧同时又错落有致,达到人文、景观和谐统一,赏心悦目,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真正参与娱乐休闲的机会和便利的场所。

  建设者以“接近自然,回归自然”作为设计原则,在有限的空间寻求人与道路、植物之间的和谐共处,以片植地被植物和灌木、乔木等形成绿地景观,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民心工程便民行——

  新增4处人行过街天桥改善交通环境

  今年,哈市在城区学校、住宅小区等人流集中的地段完成了南三环、新阳路民庆街、哈尔滨学院、新三中人4座人行过街天桥的建设,收到了显著效果。这4座人行过街天桥遵循适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人行天桥的建设解决部分人流问题,缓解道路的交通压力,城市软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

  新三中过街天桥。

  一直以来,哈尔滨学院及新三中周边学生、教职工来往穿梭于道路两侧,在早晚高峰期出现交通拥堵,不利于道路通行能力的提高。对此,哈市通过建设人行天桥为过路的行人提供安全通道,避免交通安全隐患。同时,缓解了此路段车不让人、人不让车的拥堵现象。

  哈尔滨学院人行过街天桥是哈市第一次引进桁架式设计,桁架结构特点造型美观,用钢材量少,风动系数小,并可建更长跨度等特点,这些天桥的建成将缓解区域路段拥堵现象。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马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