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为加大双语课程、教材开发力度,黑龙江省还重点支持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蒙古族、朝鲜族校本课程教材建设。目前已完成7个民族门类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在21所民族学校开展教学试点。
三家子满族学校满语教师石君广编撰的校本教材,就曾获得黑龙江省教育厅首肯并予以资助印刷。
三家子满族学校的孩子毕业后,大多要入读县城的励志民族中学。这是整合了2个民族乡和6个乡镇中学的集中办学典范学校。

励志民族中学的老师在指导学生玩蒙古族游戏布鲁。
在这里,民族文化活动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课堂上,满语歌曲、民族舞蹈、满族书法等民族特色艺术赏心悦目,精彩纷呈;操场上,珍珠球、布鲁、牛毛球等体育竞技积蓄力量,彰显魅力。
身着民族服装的老师,站在旁边耐心指导。
这些老师都是黑龙江省积极培训的少数民族师资力量。近几年来,黑龙江省举办了19期省内外民族学校校长和双语骨干教师培训班,开拓了北京、通辽、延吉、苏州、呼和浩特、大连、厦门等培训基地,培训民族学校校长、教师1189人次,进一步提升了民族学校校长、教师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为提升少数民族人才素质,省属普通高校民族预科招生计划,由2008年300人增加到2016年的1030人,招生总人数达到6000人。与外省区的对换招生计划,由每年250人增至315人。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要求,重点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2007年以来累计录取硕士、博士研究生253人。
截至2016年底,黑龙江省共有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学校175所,形成了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职教育、民族预科在内的比较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2005、2009、2014年,黑龙江省的民族教育连续三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辽阔的黑土地上,民族教育花红果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