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8日讯 近年来,伊春市红星区委、区政府将文化产业确定为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重点支柱产业,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一批优质的文化企业应运而生,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截至目前,该区共有8大类31家文化企业,从业人员197人,资产总计1672.5万元,年营业收入419.8万元。
打牢基础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十足红星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1.6亿元建成图书馆、综合体育馆、人民广场、室外标准化田径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45615平方米;农家书屋覆盖全区12个林场(所);新建3个社区文化活动室,改扩建一处文化馆。全区各类文化人才踊跃加入文联,成立了14个艺术团体,举办广场文艺专场演出20余场,开展各类体育赛事6大项110余场,举办了3次文艺志愿服务进场(所)及对外文艺演出交流活动、3期书画摄影美术展览,全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16年,该区投资1625万元完善红星区火山地质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新建1.4万平方米的公园停车场,5000延长米的游览步道,15处休闲观景台,新开发两处火山岩杜鹃花海游览区,火山地质公园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建设得到有效提升。
龙头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红星区大力打造重点文化项目,扶持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发展。该区建立妇女创业基地,创办“巧姐”手工坊,生产兴安杜鹃、玫瑰、百合等10个系列、百余种产品。文化企业生产的剪纸、刺绣、杜鹃香薰等特色民间手工艺产品,杜鹃花茶、杜鹃花糯米香糕等10余种杜鹃花特色食品销售额近4万元,间接带动消费产值超过50万元。该区还扶持北红玛瑙加工、“北沉香”工艺品等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帮助山河玛瑙玉石加工厂聘请“海派玉雕协会”雕工大师,提升其工艺品的加工能力,现在,该厂年雕刻加工玛瑙成品千余件,产值达100余万元。永波木雕工作室生产雕刻的工艺品供不应求,但原材料不足和技术工人短缺制约了企业发展,政府帮助他们解决原料短缺的问题,还选派5名贫困职工进厂学习,实现了企业发展和政府扶贫双赢。2014年,红星区成立兴安恋工艺品饰品加工厂,区政府为企业提供20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并协调生产用电,办理贴息贷款,帮助其注册“兴安恋”、“相依恋”商标。目前,该企业可生产六大系列200余种产品,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两项外观设计专利。2016年,在伊春市(东北亚)森林博览会上,兴安恋红松子手串系列产品荣获金奖,成为我市带有“伊春标识”的特色文化产品之一。
节会为媒文化产业发展迸发新活力红星区突出文化产业发展,坚持推进“文化+旅游”、“文化+养生”融合发展,积极举办各类节会活动,文化产业发展迸发出新的活力。该区依托火山岩杜鹃花海特色旅游资源,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今年5月,成功举办了首届火山岩花海小镇杜鹃文化节,以“共享杜鹃文化畅游大美红星”为主题,推出行者拍花海、百家写花海、百诗抒花海、画家绘花海等系列文化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著名画家、摄影家、书法家、诗人慕名前来采风创作,应邀前来的中国女画家协会主席孔紫还为红星火山地质公园——女画家协会北方创作基地揭牌。
今年7月,我市举办首届旅游发展大会,红星区借此契机积极对外推介优质旅游文化资源,吸引“天南地北伊春人”一行到红星区考察旅游资源。考察期间,山东省金盛塬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红星区政府初步达成“山东美协画家村红星养生创作基地”建设项目合作意
向,建设“画家村”高端休闲养生特色小镇,项目集康体养生、旅游度假、采风创作、艺术品拍卖、电子竞技训练比赛等多功能于一体。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潮流下,红星区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文化红星的金字招牌光彩夺目,文化产业正成为该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绿色化转型发展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