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转变观念闯新路 龙江“双创”涌新潮
2017-09-26 09:55:04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姜斌 衣春翔 孙佳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黑龙江日报9月26日讯 15日,2017年黑龙江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启动,创新创业热潮如同一股超级飓风席卷龙江大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引领下,我省各地的“双创”气氛不断推向高潮。

  “双创周”期间,全省共举行了160余场活动,大学生、科技人员、农民、城镇转移就业职工四支队伍展现了我省近年来创新创业取得的成果。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创新创业成果纷纷亮相,突出我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凸显了“双创促升级,壮大新动能”的展览主旨,引来赞叹——我省的创业环境与这里的气候正相反,已经是生态系统完整的创业“热带雨林”。

  转变观念闯新路,龙江“双创”涌新潮。黑龙江双创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为龙江乃至全国坚持梦想的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也为更多怀有创业梦想的人们搭建了交流学习的桥梁。在步伐铿锵、高歌嘹亮的筑梦路上,智慧、激情、勇气、信念等在这一刻交互碰撞绽放,它引领着、触动着、感染着无数的创新力量,汇聚成奔涌巨流,共创未来,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龙江篇章。

  从转岗分流到涅槃重生城镇转移就业人员另谋一片“新天地”

  17日,在省暨哈尔滨城镇转移就业人员创业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上,记者看到了程浩。从昔日的一名下岗职工到如今的咖啡文化创意企业老板,身份的转换让程浩的脸上多了一份自信的笑容。

  程浩告诉记者,为他实现这个创业梦的正是政府创办的哈尔滨市城镇转移就业人员创业孵化基地。记者从城镇转移就业人员创业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上了解到,今年以来,全省人社系统把城镇转移就业职工创业作为就业创业工作的重点,加大在搭建场所、培育典型、完善政策、优化服务等方面工作力度,进一步激发转岗职工创业热情,有力促进了创业带动就业。

  城镇转移就业职工是我省创新创业队伍中一支重要力量。就业观念的转变及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使得转岗职工的大军中,一大部分人选择了自主创业,他们迈出的脚步,是自己命运的开启。从转岗分流到涅槃重生,创业者们用自强不息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何明利的创业经历是国企改革进程中“人往哪里去”的一个精彩回答。

  何明利曾是一名军人,退伍之后回到家乡,成为龙煤集团电力公司的一名员工,当过班长,任过技术员,当时不会想过有一天,自己会丢掉这个铁饭碗。两年前,现实残酷地打破了他的生活,可能是三年军旅生涯,带给他的勇气和毅力,在办理转岗之后,马不停蹄的开始了创业之路。如今,他在七台河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黑龙江国之旅游有限公司。

  创办公司的初衷,是让团队的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到钱,利用公司独有的经营模式、宣传模式和宣传工具,让更多的加盟商赚到钱,让线上线下得到完美的结合,能帮助更多的人。

  2016年末,何明利在七台河市开发区内建设了一条自然景区特色农家院的旅游线路。现在,经过何明利和他的团队的努力,公司有员工25人,带动了500余人创业。何明利说,尽管创业之路崎岖坎坷,他依然要百折不挠,坚持做大走远。

  这是一份满载希望的开始。创新的门,在转岗职工的努力下,徐徐开启。

  和何明利有着相似经历的王殿军说:“我要向所有人证明:我们这些煤矿转岗职工是一种资源财富。”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得王殿军的天地豁然开朗。王殿军是矿工的儿子,从小就在煤矿长大,学的是煤矿专业。作为优秀毕业生的他放弃了唯一分配到广州的名额,主动要求回到自己的家乡双鸭山四方台矿工作。1999年,煤矿提出解困,决定分散突围,作为煤矿管理的中坚力量,29岁的他被四方台矿机电厂百余名职工推选为厂长,开始带领大家闯市场,成功解决了工厂长期拖欠工资的问题,安全度过了煤矿经营低谷期。

  2015年,在煤矿职工盼来竞争返岗重获就业机会之时,已年近半百的王殿军却选择了主动退出。

  王殿军说:“我不忍心和年轻人争岗位,煤矿经济不好,咱就去另谋一片新天地。”

  王殿军以敏锐的眼光,创立了双鸭山首家属地互联网+现代涉农服务的平台型企业。并凭借诚信和踏实顺利完成了项目的初期融资,搭建了专业网络运营队伍。2016年5月参股成立了联友农林产品经销公司,7月发起成立了双鸭山网商联盟协会。今年3月,成立了10家乡镇合作社,6月参股成立了六六鸭家政互联网公司,还有更多的创新创业项目正在孵化。

  从转岗职工到“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众多的王殿军们正汇聚成强大的创新力量,在龙江大地上掀起创新创业的热潮。

  金融创新“滚”大资本雪球助力大学生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再升级

  哈尔滨哲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袁玲玉拿着800万元的融资,显得异常兴奋,“从英国回到黑龙江创办互联网创新科技企业,是我人生最正确的选择。”她激动地说。

  在今年的“双创周”上,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正式成立并运行。引导基金出资1.07亿元与6家创投基金签署合作协议,而签约的6家创投基金规模达到9.21亿元。

  1亿变10亿,利用金融创新,资本的雪球越滚越大,让大学生和科技人员创业拥有了充足的发展资本,而这也让更多如袁玲玉一样的创业者,来到黑龙江创业,在这里创成业。

  哈尔滨哲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新型互联网数字交互公司。袁玲玉告诉记者,公司的核心成员很多都是海归或拥有很高的学历。“我们技术实力十分雄厚,只要有充足资金支持我们把技术转换为产品,不但能够让企业发展,也能为黑龙江开辟出一个新兴产业。”

  实际上,我省有大量像哲思科技这样由大学生或是科技人员创办的科技型企业。这些企业都着眼于“互联网+”,并拥有大量的专业技术和科技人员,有的技术被一些大型的创投企业看中,希望投资持股。

  为加大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省政府设立了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今年5月18日,《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出台,规范引导基金的运作、管理和监督工作,并按市场化方式委托省科技厅下属省科力高科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进行具体管理。

  9月15日下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运行暨大学生双创投资融企对接大会”现场,科力公司与黑龙江凯致天使创业投资、哈尔滨阿里聚旺创业投资等6家投资机构代表签署《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导基金子基金设立协议》。6家基金规模达到9.21亿元,其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投资金额达3.2亿元。

  此外,哲思科技、哈尔滨博乐恩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等由我省大学生和科技人员创办的企业,还与多家创投企业签署7个股权投资协议,签约金额8214万元。

  记者还在“双创周”期间了解到,除了不断加快金融创新,我省还成立了全国首家大学生创业贷款担保公司,目前已提供低费率贷款1036笔,累计额度7221万元。

  在资本的助力下,我省大学生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7年6月,全省大学生创业人数增至16111人,较2014年总体增长了近10倍;注册企业2074个,吸纳参与创业和带动就业18221人。2015年以来,全省累计新注册成立科技企业7758家,累计新增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科技企业1358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科技企业83家,累计新增在孵科技企业3294家,累计新增上市(或挂牌)科技企业77家。

  致富路上抢搭“互联网快车”我省农村青年电商风采掠影

  时下,农村与互联网商业文化连接得日趋紧密,众多农村青年正在抢搭“互联网快车”,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产业,给乡村生产生活发展带来巨大变化,这些青年电商正在成为农村致富的一支生力军。

  李斌:与物流配送公司合作,配送服务辐射全国各地

  70后李斌作为农村电商生力军中的一员,凭借一股子锲而不舍的“韧劲儿”,闯出了一条致富之路,已成为宁安市农村电子商务行业中的佼佼者。

  李斌创业的第一桶金虽然来自于实体店的经营,但是让他打开事业局面的则是跨入电商行列,“7年前,入驻天猫商城,网站月销售额平均20万左右,产品客户评价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李斌说做电商获得的成就感更容易激励自己。

  在电商大潮中行进,李斌遭遇最大的瓶颈就是物流运输的问题,“我们这儿有些偏远,以前物流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的时候,运输货物的确给网店的运营带来不少障碍,交货延迟或由于运输时间过长,就会影响信誉。”然而,李斌是个不服输的人,他克服种种困难,与当地物流配送公司强强合作,最终实现了配送服务辐射全国各地及海外。

  作为电商“实战派”,李斌深有感悟,“只有回归到产品和服务,专注于自身的销售模式,注重服务的提升和购物体验的优化,才是电商的经营之道。”

  王骥龙:南下寻找创业项目,为家乡农产品创品牌

  农村电商的发展缩小了信息鸿沟,为青年创业就业、谋求个人发展提供了路径和平台,吸引大学生、务工青年等年轻群体返回并留在农村。

  2014年,南方电商企业遍地开花,福建、广东、江苏等地涌现出很多“淘宝村”,许多青年都通过电商创业致富。穆棱市八面通镇90后小伙子王骥龙看得眼热心急,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最终毅然辞去了政府机关的工作,只身南下广州寻找好的创业项目。

  为了学到电商经营的经验,王骥龙可是花了不少真金白银,参加各类电商创业培训班,如饥似渴地学习电商知识、运营理念和管理方法。“别人已经在创业路上了,我还处在学步阶段,所以要下苦功夫去追赶。那时候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连做梦都和电商有关。”当学有所成后,王骥龙将自己的创业项目锁定在家乡的特色产品蜂蜜、杂粮和食用菌上。

  为了销售好产品,王骥龙四处请教老师,学习经验,有时为了设计推广一个活动,半个月不出门研究营销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他终于掌握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营销推广策略,产品销量也节节攀升,日均销售额从最初的1000多元直线上升到1万多元的销量,净利润0.4万多元,最高峰一天净赚十几万,销售情况渐入佳境。王骥龙却并未就此满足,“近一年的经营下来,我发现只做代加工贴牌生产虽有较高的利润,却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质量好、卖得好,但消费者不知道这些好的产品是产自穆棱地区。”他说。

  于是,王骥龙在打响地域产品的知名度上主攻发力。他注册了公司,建设了标准化的蜂蜜生产车间,以“前店(网店)后厂(食品加工)”的形式生产蜂蜜,并申请“QS”认证经销自己的自创品牌“寻珍记”。目前,全年销售额实现1000万元。

  刘清蕾:抢搭互联网顺风车,创业实现三次“跨越”

  电商事业的迅猛发展,使众多农村年轻人在抢搭互联网顺风车的同时,思想观念和创业行为也跟随市场发生变化,由“种什么卖什么”向“要什么卖什么”转变。

  90后刘清蕾是铁力市年丰乡农村电子商务中心的负责人,在电商大潮一展身手中,小刘的创业步伐有过三次“跨越”。

  第一次是在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开业的第三天,她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淘宝店铺,设计并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山椿居”,主要经营年丰乡特色绿色产品;第二次是在电子商务服务中心销售额稳步提升的时候,铁力市电商办引进了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她第一时间报了名,成为年丰乡东河村村淘合伙人,成功地把阿里巴巴的农村淘宝嫁接到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第三次转变是在去年年末,她发现家乡的大鹅销售不出去,又卖不上好价格,于是她利用互联网销售平台,做起了订单式预售。

  有人说,“没有一种创业方式能比电子商务更适合年轻人,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可以起步。”也有人形容,“青年+互联网=鱼+水。”在电子商务“井喷式”发展的今天,农村青年的思想和行为正在发生可喜变化,已成为互联网创业的不竭源泉,正在搅热这场创业大潮。

  今年“双创周”成果展上,我省一家科技企业带来新型太阳能电池板。本报记者苏强摄

  今年“双创周”成果展展示的微风发电机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本报记者苏强摄

责任编辑:马悦

【专题】双创促升级 壮大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