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干事创业地热土黑龙江 着力打造全面振兴好环境
2017-09-28 07:15:0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姜斌 那可 闫紫谦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这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在我省优化发展环境的前行路上,良好法治正留下坚实而又有力的足迹。

  沧海横流,首在掌舵;长风万里,破浪前行。

  在法治的护航下,龙江全面振兴发展的步伐快速而稳健。

  ——破解经济发展环境深层次问题,专治权力任性

  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即禁止。这是两个涵义完全相反的法律谚语。

  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中,这两个法律谚语却有着清晰的意义,对市场主体来说是“法无禁止即可为”,对政府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这是改革的大方向,也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优化发展环境就要顺应这个潮流绝不能逆流而动,尤其是政府部门和官员,不可抱着权力恋恋不舍,更不能在法律之外自我赋权,进行权力扩张。

  公权力姓公,任何社会都不会允许权力寻租。

  管住权力任性。省人大常委会主动顺应时代的新期盼,连续三年深入开展行政许可法和规范行政许可条例(行政许可“一法一例”)及优化发展环境监督检查。督查重点就落到行政审批权力下放接不好、接不住、落不靠、落不实问题破解上,落到不会为、不想为、不善为、不敢为问题破解上,落到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环境的深层次问题破解上。

  迎着问题而去。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执法检查监督督促,为政府机关着眼于优化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环境起好调、定好锚,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大力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扎实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充分挖掘释放改革红利和发挥市场潜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权力运行一旦回到正轨,铲除阻碍发展的顽疾就不再是一种理想,而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服务大局中,一切破坏环境的行为都必须禁止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我省检察机关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惩腐败,对症下药狠挖渎职犯罪案专治吃、拿、卡、要、不作为、乱作为,开展惩治破坏发展环境、侵害民生民利职务犯罪专项工作,2016年立案查办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渎职侵权犯罪253人,扶贫领域职务犯罪187人。

  检察机关利剑除污,优化发展环境,捷报频传。

  开展破坏环境资源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专项立案监督,共监督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案件49件,监督公安机关立案56件;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危害安全生产犯罪的打击力度,同步介入重大责任事故调查21次,查办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渎职犯罪22人;“11·29”七台河矿难发生后,检察机关主动介入调查,以涉嫌职务犯罪立案8人。并在四煤城开展为期3个月的专项整治,将惩治预防职务犯罪与服务发展相结合,促进安全生产。

  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动摇,准确把握时代对发展环境的新期盼,我省检察机关传递着法律监督的正能量。

  ——打造公平正义的发展好环境,让法制服务龙江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万象,纷繁复杂;立法所向,千头万绪。

  “现在开庭!”2016年8月4日,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二级大法官石时态落下手中法槌,这是我省法院院长首次开庭主审案件,也是省法院在当前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司法责任制改革全面推开的大背景下,向真正落实“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改革目标迈出的坚实一步。

  这一天,在黑龙江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中,将会被烙下深深的印记。

  “优化发展环境40条”的出台,显示出省法院积极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决心和魄力。

  面对形势的变化、事业的拓展、人民的期待,省法院适时公布《关于为打造全面振兴发展好环境提供有效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即“优化发展环境40条”),要求全省法院下好“一盘棋”,将“案案是环境、事事是环境、人人是环境”意识融化到血液里。

  龙江绿色发展的背后,有司法保障“撑腰”。

  意见还围绕推进绿色发展部署,探索在部分中基层法院设立专门审判机构、跨区域管辖环境资源保护案件审判模式,妥善审理涉环境资源保护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围绕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精心审理好涉外民商事案件,不断提升服务保障黑龙江“走出去”战略实施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能力水平,让经济发展的“末梢神经”也能吸收到司法服务送来的“养分”。

  制定《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重新修订《黑龙江省食品安全条例》……“绿色龙江”法治环境正在构建。省人大常委会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主动适应改革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法治发展环境,助力龙江绿色发展和全面振兴。

  有人说“多设一家公证处,就可少设一家法院”,无论从预防纠纷、促进司法安全及社会信用的制度设计而言,公证在优化发展环境中的作用正在日益凸显。

  让百姓实现时间和业务量的最大优化。

  2016年10月,省司法厅大刀阔斧研究推行十大举措推进公证工作便民利民。今年7月,司法部办公厅下达“关于开展办理公证‘最多跑一次’试点工作的通知”,我省被司法部确定为全国10个试点省份之一,迎来转型升级公证工作的历史契机。省内试点公证机构,当办事人办理法律关系简单、事实清楚、无争议的公证事项将“最多跑一次”。

  ——一项项便民利企措施落地生根,让服务走上快车道

  理念一新天地宽。

  “创新驱动”带来便民利企“多重红利”。

  今年4月,在牡丹江工作的市民刘艳凯拿到了刚满月宝宝的落户证明,成为我省首个通过互联网办理落户的人。“如果不是通过互联网办理新生儿落户,不知道会拖到什么时候才能处理,这回好了,不用请假、来回奔波,网上申请简单明了,两个快递就解决了大问题。”

  刘艳凯是今年3月我省公安厅启动“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平台后的首个“吃螃蟹的人”,而整个公安机关便民利企的道道大餐,正一道道烹制而出。

  创新是公安改革的必需“引擎”。

  从“被动受理”到“主动请进”,改变的不仅是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的革新。

  2016年10月19日,省公安厅正式发布《黑龙江省公安机关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便民利企三十条》,向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疑难险阻发起攻势。《便民利企三十条》覆盖居民、企业等主体,提出户口迁移“一地办结”;身份证跨市地补领、换领;建设工程消防预审核、预验收等利好政策,让办事群众和企业“少跑腿”甚至是“一站式”。

  服务时限能压就压,服务流程能简就简。1月1日,省公安厅“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平台正式投入运营,以此推进交警、户籍、出入境管理等公安业务网上预约、申请和审批。该平台项目齐全、渠道畅通、管理扁平,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为推动工作、发现问题,2016年,省公安厅5个优化发展环境巡察组分三批次对全省公安机关优化发展环境开展专项巡察,对全局“面”上问题、警种“线”上问题、岗位和个人“点”上问题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全要素检查。5个巡察组发现案件线索571件,发现影响发展环境线索223件。

  优化发展环境是正在全力发动的列车,一经加速就全力冲刺,绝不懈怠停歇。今年8月底,省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交警、治安、消防四个警种,正式面向社会提供公安基层办事窗口延时服务,时间追求“全覆盖”,体贴便民不打烊。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国家法治化的程度,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程度。今天,建设法治黑龙江的新时代已经开启,并凝聚起奋进的力量。

  三、刀刃向内啃硬骨“放管服”三管齐下激发经济新活力

  优化发展环境特别是政务环境,是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条件。

  为群众“解绊”、为企业“松绑”、为市场“腾位”,“放管服”三管齐下的巨大聚合效应激发龙江经济新活力。

  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来自“放管服”的改革成效。

  作为政府自身的一场深刻革命,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放管服”,始终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持续推进着。

  行政审批、投资审批、职业资格、收费清理、商事制度、教科文卫体等领域改革一次次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中介服务清单等十个清单的清晰而明确,群众生活及办事的愈发便利检验着我省“放管服”取得的实效。

  ——“敢于向自己开刀”,为市场发展松绑

  对于政府来说,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就如同割自己的肉,伴随着疼痛。但只有把该放的权真正放开,把该管的事切实管住,才能落实好改革要求,真正释放出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

  2016年12月,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着力推进关键环节改革,抓好“放管服”、人才体制、财税和投融资体制等改革,使改革措施真正落地见效。走出会场的很多人都在文件中涉及“放管服”的重要语句中作了标注,“以舍小利成大义”的勇气担当在大家心中激荡着。

  2017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多取消、审一次、真备案”,下放到市县级政府的审批事项,不具备承接条件的调整由省级审批,但只审一次;动态调整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中介服务清单;全面推动“互联网+”审批和公共服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全覆盖。

  省编办牵头推进“放管服”改革,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中央编办高度肯定,先后6次在全国介绍经验,中央国家和省主流媒体多次进行报道。

  坚持“多取消、审一次、真备案”原则,我省2013年5月至今连续十轮清理共取消下放行政权力942项,取消占比76%,实现了“多取消”;98%的审批事项实现“审一次”,78个备案事项实现“真备案”。省政府确定3年削减1/3的目标提前一年半完成,目前行政审批精简率为66.7%、行政权力精简率为71.2%。

  国务院分八批次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部有效落实,涉及对应取消的304项全部取消,应该承接的86项全部落实。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彭佳丽

【专题】十九大时光

【专题】喜迎十九大

【专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喜迎党的十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