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稀罕事儿
搜 索
冰城有群汉服爱好者 都市里“秀”出霓裳古韵
2017-10-29 11:55:00 来源:生活报  作者:薛宏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赵姜南

  在“冰城汉韵”群里,管理员们每天会请资深人士在群里讲一些与汉服有关的知识。赶上传统节日,他们会穿上汉服,做线下活动,把中国古代一些传统习俗“复制”出来,让大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汉服背后承载的文化,涉及到生活的许多方面。”30岁的齐泓鑫是媒体从业者。2007年上大二时,20岁的他,因为对汉服和传统文化的喜爱,曾在文庙给自己举办一场“冠礼”。据说在当时的哈尔滨,这是“首创”。

  “‘冠礼’就是现代人口中的成人仪式。《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先民以男子20岁、女子16岁为成人的年龄门槛。”小齐说,在冠礼上他要加冠三次、换汉服三次,代表成年后身份的转换和责任的承担。这些流程是汉文化中,衣冠和礼仪相辅相成的体现之一。

  衣冠和礼仪相融合,还有很多体现。如“五服”,现代人用来表示亲属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其实它源自古代的丧服制度。在古代,长辈去世后,晚辈要按照身份,穿着不同的服装。还有“右衽”,衽指的是衣襟,右衽就是穿汉服时要把外面的衣襟掩在身体右侧。不能左右不分,因为在汉文化中,左衽是死后的穿法。

  集体诵读《论语》。图片由程志博摄

  “95后”大男孩做全职裁缝开网店做汉服

  让更多人爱上传统文化

  通过汉服,很多爱好者的兴趣不断延伸。刘斌曾把汉服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武术服中。吴迪也因为汉服,学起了古琴。哈尔滨商业大学大三学生赵姜南,则把汉服的古韵与自己喜爱的诗词歌赋联系起来,经常在诗词中寻找“汉服元素”……

  “汉服的特点主要是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穿着起来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它在文化艺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武术茶艺等方面,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吴迪感慨道。

  正是这种魅力,让20岁的大男孩然然义无反顾地做起了全职裁缝,开网店卖汉服。“2004年,朋友和同袍听说我给自己做了一件汉服短衫,也来找我做。当时,网上有时不能买到自己称心的汉服,量身定做是常见的事情。”但然然说,起初他觉得自己的手艺不好,都是免费为朋友或同袍制作的。

  在学习和制作的过程中,然然不断被汉服的工艺和文化内涵所吸引。比如,在现代人看来,劳作运动,穿休闲服更舒适;可是古人制作的短衫,在然然看来不输休闲服饰。去年,然然的网店“上线”,至今已经有汉服数百套。当然,也早过了“免费制作”的阶段。然然说,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让更多的人,在汉服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并传承下去。

  或许,正如刘斌说的那样,汉服的美,美在底蕴,美在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知道的愈多,越喜爱……(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彭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