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黑龙江省新闻界庆祝记者节"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报告会举行
2017-11-08 09:01:00 来源:东北网综合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做一个有温度的记者

  大兴安岭日报综合新闻部主任 常擎旗

  我来自祖国最北边陲大兴安岭,20年来,我一直扎根这块土地,履行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做一个有温度的记者。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几个我和我的采访对象之间的故事。

  1997年,我和于洪军在派出所里第一次见面,那一年他14岁。民警告诉我,他一出生就被爸爸妈妈抛弃了,唯一的亲人奶奶也在不久前去世,他现在成了一个孤儿。看他一直低着头不敢说话,我什么也没有问,轻轻地走过去拥抱了他,我说,不要怕,阿姨来帮你找一个家。

  那天晚上,我含着眼泪写下了救助小洪军的第一篇报道《好想有个家》。很快,他的故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无数好心人的资助和一位奶奶的收养下,小洪军慢慢长成了一个阳光大男孩,也成了我家的常客。2002年高考,我帮他郑重填报了志愿。三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成为一所乡村小学的人民教师。

  20年来,每次接到洪军的电话,他都会告诉我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好消息:他结婚了,他有儿子了,他晋职称了……每一次,我都会在电话这头欣喜不已。

  何静,我在2003年报道过的一个“轮椅女孩”,因为先天性小儿麻痹,她没走过一步路,没上过一天学,却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喜欢文学的她在《知音》杂志上发表过自己写的小诗,还开通了“心灵之约”热线电话,她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她也想拥有爱情。

  2005年,通过热线电话,她和同样也是小儿麻痹的伊春青年刘文涛相爱了,她第一时间把这份幸福告诉了我。作为她的“知心大姐”,我决定为他们策划一场特殊的婚礼。那段日子,我奔走在婚纱影楼、婚庆公司之间,一遍遍讲何静的故事,并如愿以偿得到了很多爱心人士的热情援助。婚礼那天,当何静的爸爸将轮椅上的女儿推上红毯,缓缓走向拄着双拐迎接新娘的刘文涛时,我在台下泪流满面。

  我很庆幸自己当初选择做了一名记者,在20年的从业生涯里,我和许许多多像于洪军、何静一样的采访对象成为朋友,和他们一起经历风雨,共同选择坚强。

  这一块7寸长的钢板和9个钢钉,8年来一直静静地躺在我的床头柜里,成为我采访生涯的一个见证。那是2009年的夏天,我先后参加了两次大型新闻采访活动,“重走黄金路、再寻古驿站”和“寻找嫩江源头”。在长达一个月的艰苦采访中,很多路,都是我和同事们手拿砍刀披荆斩棘现开出来的。翻山越岭中,我的左臂在车祸中粉碎性骨折,经历两次大手术,留下了终身残疾。但是,我不后悔,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依然会义无反顾奔跑在采访第一线。

  我是七月一日党的生日这天出生的,父亲给我取名叫擎旗,希望我长大以后能像个旗手,有责任,有担当。在做记者的这些年里,名字一天一天融入了我的努力和坚持,还有作为一名记者应有的温度。我想说,发现爱,传递温暖和感动,并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就是我做记者最大的光荣。

  从事新闻工作21年,荣获第十届全省十佳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全国新闻界第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赛优秀选手。

  中华大粮仓的“压舱石”

  黑龙江农垦广播电视台记者 温暖

  我是黑龙江农垦广播电视台记者,来自北大荒,也就是黑龙江垦区。我做了一档讲述北大荒发展变化的节目,开播前领导要求这档节目既要展现北大荒的魅力,又要体现人间温情,那就做一档温暖北大荒的节目吧。这档节目就在我和同事们摸索当中进行,算下来我们也采访了近百位各行各业的人,今天我想给大家说说我们节目中采访过的既平凡又不普通的北大荒人的故事。

  宋协胜是青龙山灌区管理站的副站长。青龙山灌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修建的第一大灌区,工程完成后将结束30多年利用地下水灌溉农田的历史,可以增产粮食67.32亿斤,等于再造一个新粮仓。采访中,我特别佩服宋协胜,他完全掌握并能随口说出现场8公里的工作面、6个施工标段、750台工程运转车辆以及1200多名施工人员的所有情况。这个处处用数字说话的严谨内敛的工程师,采访时我们也触碰到了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2015年12月工程转场,宋协胜整整7个月没回家,这期间,他年迈的母亲在山东老家不幸病逝,他仅仅用了4天时间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就又赶回了工地。

  冬天的黑龙江,最低气温零下30多摄氏度,工程现场是冰冷刺骨。这样的生产条件,常人呆上几分钟就难以忍受,而宋协胜和他的工友们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虽然棉衣、棉裤、棉鞋全副武装,但刺骨的北风就像一把把利剑穿透棉衣,身体冻得麻木僵硬,尤其是脚冻得像猫咬似的钻心疼,他说,晚上干上两缸白酒身子都暖不过来。

  按年龄来算宋协胜是第二代北大荒人,现在我再给大家说一个第三代北大荒人的故事。这个看上去像农民的小伙子叫李晓辉,是农垦七星农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被同事誉为“拼命三郎”,他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在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8.8%,可是为了试验对比效果明显,科技园区的500亩农田都是由李晓辉和技术员们一寸一寸耕种的。他早上3点钟起床干农活儿,晚上熬夜写试验报告。身体劳累过度,几次病倒;住院期间,他还偷偷溜回单位继续工作。爱人生孩子,因贫血需要大量输血,家属签字时本该在医院陪护的他,却不在医院,最后大家在单位的实验室里找到了他。采访时我问他,这样做值吗?他说,搞科研就要有这股钻劲儿,更要有奉献的精神。

  我特别喜欢回味这些采访对象,在对他们进行总结时,我脑海当中就会出现四个词16个字: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就是北大荒精神,它像血液一样,注入我们的身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北大荒人与生俱来的使命。我和这些采访对象一样甘愿做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压舱石,为心中的信念在各自的岗位上执着坚守。作为一名普通的记者,今天我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讲述北大荒的故事,我是幸福的,也是骄傲的!

  主持《北大荒人》、《绿色视野》、《黑土地》等栏目。新闻作品多次获得黑龙江农垦新闻奖。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责任编辑: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