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1月27日讯 冬日里的大清早,省评剧艺术中心的演职人员们早已进入忙碌的工作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让我们这些戏曲人看到了春天,也看到了文艺人特别是戏曲人前行和奋斗的目标。从现在我们单位的人气就能看出来,大家每天都在练功,精气神十足!”我省评剧表演艺术家、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向阳说,激动喜悦溢于言表。
王向阳认为,文艺工作者应该把十九大报告吃透,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评剧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剧种。我是‘新派’评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在剧种传承上发挥作用,中心这些年也一直在传承优秀传统剧目,《白蛇传》《血溅乌纱》《杨三姐告状》《保龙山》《明月照人来》《柳毅传书》等剧目均已排演完毕,经典剧目《刘巧儿》近期马上要复排。”
王向阳说,在传承这些传统剧目的过程中,我们更是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随着文艺形式多元化发展,在保留戏曲精髓的基础上,在传统剧目中加入让人赏心悦目的舞蹈、具有视觉冲击的舞美等各种元素,既有“唱念做打”,也有唱、跳、情节,将评剧打造成一种如电影般的综合艺术,优美的唱腔,故事般娓娓道来的表现方式,不仅让现代观众容易听懂,学起来还朗朗上口。
王向阳告诉记者,在传承传统经典剧目的同时,我们也在打造原创精品剧目,同时加强现实题材的创作,讲好龙江故事。省评剧艺术中心计划明年创排一部现代剧目《七姓人家》,这部戏取材于发生在哈尔滨的真实故事,讲述一个老人一辈子未婚,收养六个孤儿并将这六个孩子抚养成人的故事,剧本目前正在精心创作中。
王向阳说,文艺创作要服务人民,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提升民族凝聚力。省评剧艺术中心多年来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将优秀的评剧作品送到第一线,深入工厂、农村、校园、林区、敬老院、社区等地进行演出。送戏下乡时,田间地头或一小块空地就是我们的广阔舞台,我们表演传统戏、折子戏等,大家就围上来听,有些戏迷也加入进来,有的时候我们还会去做一些辅导,老百姓都非常喜欢。
王向阳说,演员不能只活在剧场中、舞台上,而是应该到生活中多观察、多体会,才能让自己饰演的角色活起来、接地气,才能受到观众的喜爱。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龙江文化繁荣,我们将在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继续前行,做无愧于新时代的戏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