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4日讯 都说“有缘修得同船渡”,能在一个家庭共同生活、互相温暖、心里想着彼此,就是最大的和谐,而作为长辈,子女的孝顺则是一生最大的福祉。
在这间朴素而整洁的民宅里,居住的两位老人享受过膝下之欢的天伦之乐,也享受过子女孝顺的最后时光,如今两位老人都不在了,屋子里的陈设和墙上的照片,依旧能让人感觉到生机和温暖,而为这个大家庭无怨付出、忙前忙后的两个儿媳的存在,更是让这里永远是一个“家”,无论谁回来,都还和从前一样……
悉心照料,胜似任何良药
在北京工作多年的韩伟光此次回乡,是为奔丧而来,12月12日一早,记者见到他时,他的鼻子显然很不舒服,骤然降温的天气是一方面,12月7日老父亲辞世带来的悲伤也让抵抗力变得虚弱起来。进了家门,他的两位弟媳热情地迎了出来,一扫室外侵入体内的寒冷。
老人生前的家还是老样子,墙上的照片里,每个人都是一张笑脸,温馨至极。“要是没有我的这俩弟媳,老人最后的时光不可能过得那么舒坦。”韩伟光毫不掩饰自己对两位弟媳的感激之情,而二弟媳宋秀华和三弟媳张凤华显然不善言辞,却给人一股“热乎劲儿”。
儿媳妇照顾卧床的公公,其中的不便大家都心照不宣,可是对于这两个进门30多年的儿媳妇来说,早已经把公公当成了父亲。早在2011年,公公就查出了肺癌,到去世之前有将近一年的时间都处于卧床状态。虽说家有四个儿子,但大儿子和四儿子都在外地,二儿子和三儿子身体又不太好,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儿都靠两个儿媳张罗。公公卧床后,照顾他的责任也更多地落到了二儿媳身上,后来,三儿媳也放下了在北京的工作,回到家帮着一起照顾。
“爸,没事儿,就是这个时候最用人,你就拿我们当姑娘一样的。”帮公公解手时,看见公公不好意思配合,宋秀华都急哭了,老人看见儿媳的眼泪,从此放下了顾忌。在公公卧床期间,两个儿媳怕老人起褥疮、不舒服,每过一个多小时就给他翻身、按摩一次。老人最后住院的日子里,两个儿媳更是和公公一起把“家”安在了医院病房,看到儿媳寸步不离的悉心照料,连医护人员都跟着赞叹。
大家都忘不了父亲在病房中过的最后一个生日,有鲜花美酒,更有两个儿媳的照料、搀扶在侧,这让老人在最后的日子里特别安慰,胜似一切良药。

悉心照料。
理所当然,念着老人的好
“不光是照顾我父亲,家里有什么事儿,两个弟媳都冲在前面。”韩伟光有感触地说,家里三年间有三个人去世,最后的日子里,都是两位弟媳在照顾。
2015年时,作为大哥的韩伟光,妻子查出乳腺癌后,病重的最后两个月里,两位弟媳专门去到北京,陪在病房里照顾,没有多余的病床,她们铺个垫子就在地上对付一宿……虽说只是妯娌,却亲如姐妹。
2016年,患胃癌14年的婆婆又转移为肺癌,两位儿媳更是没过多地麻烦其他人,担起了照顾婆婆的责任。
比起她们照顾公婆的事儿,要说起公婆对子女们的好,两位儿媳的话一下多了起来,特别是二儿媳宋秀华,“我娘家是农村的,每次娘家来人,婆婆又是安排吃又是安排住,临走还要给拿上不少东西。”宋秀华说,公婆在家里总是高看儿媳一眼,她的姨夫在牡丹江生活,每次家庭聚会,婆婆总是主动说“把你姨夫一起叫来”。夫妻俩有了什么矛盾,公婆也总是会说儿子的不是,站在儿媳这边。老人的理解和庇护,让儿媳觉得这个家特别“亲”,三儿媳张凤华说,我们嫁到这个家都30来年了,在自己的娘家也就才呆了20来年,跟公婆相处的时间比跟自己父母相处的时间都长,公婆都是明白人。
老人除了明事理,在具体的生活上,更是对子女们照顾有加,自从宋秀华生完孩子上班后,一岁多的女儿韩梅就放在了公婆家,张凤华的儿子韩啸也是在爷爷奶奶家住了7年。这期间,公婆在教育、抚养两个孩子上没少出力,且毫无怨言。宋秀华说,女儿小学、初中的家长会她从来都没去过,都是孩子的叔叔大爷去,“老人需要照顾的时候,其他兄弟没有时间,我们俩就多做一点儿,一家人,谁能干啥就干啥。”宋秀华实在地说。
“孝顺,真的和文化程度没有关系。”看到两位弟媳对父母如此照顾,让父母走得安详而满足,韩伟光由衷地感慨,更让他高兴的是,长辈和母亲所做的,都被孩子们耳濡目染到了心里。孙女韩梅在北京结婚安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爷爷奶奶接去,看看自己的新家;孙子韩啸在北京买了房子后,也是最先把爷爷奶奶接去住了一个月,连父母都没有享受这样的“待遇”。
如今,两位让人尊敬且想念的老人先后走了,但是家还依然在,兄弟姐妹之间的爱还依然在,团结、孝顺的家风也依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