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9日讯 因为水稻种得好,更因为从水稻生产环节拓展到大米营销领域,圈里人便给了他一个“大米哥”的称呼。他就是东山区东方红乡综合场双赢农场场长周长艳。
今年46岁的周长艳从小就生长在东方红乡综合场。2013年备春耕期间,在区、乡党委和政府大力宣传结构调整的引导下,才开始改种水稻。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周长艳开始萌生了发展绿色优质水稻产业的梦想。随着近几年技术的提升和措施的增多,他实现这一梦想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少卖水稻,多卖大米’是省长陆昊说的,按市场要求做还能有错?”面对记者的采访,周长艳发展绿色优质水稻产业的态度十分的坚决。说起优质水稻生产,周长艳的起步还真是挺晚。只用短短的四五年,就从最开始单打独斗的7公顷水稻发展到现在的家庭农场,又联合兴刚水稻合作社抱团生产,使水田种植面积达到了200余公顷。这期间不仅让他学到了技术,积累了经验,更让他深刻理解了只有发展优质水稻产业才有资格参与市场竞争的事实所在。
在种植水稻的第一年,周长艳仅种了7公顷水田,虽然种的是普通水稻品种,但仍比以前种旱田每公顷多赚3000元。这让周长艳尝到了种水稻的甜头。
“种水稻肯定是比种旱田赚钱,可除了粮库,普通水稻很难有更好的销路,所以种普通水稻也不是最好的出路。”2013年秋收后,仅种了一年水稻的周长艳虽然比种旱田多赚了,但也从中感受到了种优质水稻才是最好的出路。
虽然周长艳没念过多少书,可理念和思维却非传统农民,钻研技术的劲头儿也非一般人能比。在种植水稻以来,即使再忙,中央和省市的新闻联播和中央七频道他几乎每天必看,尽可能多地掌握国家农业政策信息和水稻价格走向。看到周长艳发展水稻生产的劲头这么足,区、乡两级党委政府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更是给予了全程指导,使周长艳发展优质水稻产业的能力和水平日益提高。
为了实现规模化生产,周长艳于2015年初注册成立双赢农场,利用现有30余台套农机具的优势,承包、流转土地1500亩,主要研究种植无公害绿色优质水稻。秋季水稻收获后,周长艳就与水稻加工厂和粮食销售商合作,将加工后的大米冠上“俊鹤”、“龙股”两个品牌商标自我销售,效益逐年攀升。特别是去年初,周长艳与本乡兴刚水稻合作社联合打造优质米生产基地,将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3000多亩,并将产品订货会开到了稻田地里,真正尝到了规模生产和品牌效应所带来的好处。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双赢农场的四位股东平均纯收入达到了20万元。
“老早就听说过规模化的诸多好处,可通过实践才真正理解这其中的真谛呀!”采访中,周长艳与记者面对面地算起了效益账:按去年粮食市场行情算,种普通水稻送到粮库每吨收益2800元,种优质水稻卖到大米加工厂每吨能赚近5500元左右。如果自我加工自我包装自我销售,效益更加可观。“我们农场每户赚的20多万元就是这么来的。呵呵!”采访中,周长艳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眼下正是传统农民冬闲时节,今年双赢合作社都有什么打算呢?经深入采访得知,原来从去年秋收以后周长艳就一直没有闲下来。他告诉记者,今年将是双赢农场发展绿色有机水稻产业最为关键的一年。双赢农场和兴刚水稻合作社众股东已经研究好了,今年他们两家将经营的3000多亩水田全部种上绿色有机水稻,并于去年秋季对部分水田进行了整理,打算今年在水田里试养台湾大泥鳅。同时还养鸡、鸭、牛等畜禽,利用牲畜的粪肥全面发展绿色有机水稻产业。
“可不能光低头种地,也得盯着市场,你种这么多优质水稻有销路吗?”记者好心地提醒着周长艳。“这两年俺们农场在业界的口碑基本形成。去年秋收后,春鹰米业就跟俺签了3000吨优质水稻合同,俺们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到处收集粪肥,现在已经从周边养殖场收到100方了,还差四五百方,近处收没了就到宝泉岭再拉点,反正以后我们是坚定不移地往绿色有机方向发展了!”
发展目标已经明确,市场调研也已完毕,备春耕的行动已付诸实施。周长艳——我们这位“大米哥”实现绿色增收梦的日子还会很遥远吗?采访中,从周长艳那神采飞扬的表情中,仿佛看到了双赢农场和兴刚合作社秋后那沉甸甸的收获。记者衷心祝愿周长艳哥儿几位在发展优质水稻产业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在种植结构调整中赚个“盆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