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8日讯(记者 庄园 编辑 王艳)在黑河市爱辉区有这样一群女干部,她们在乡镇一线参与防火、防汛、创卫等急难险重工作任务时,她们果敢坚决的行动迸发出了柔弱身躯中隐藏的巨大能量;在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关注民生、帮扶解困工作中,她们充分发挥才智和特长为广大妇女儿童送去温暖和关爱;在引领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的征程中,她们勇挑重担、甘于奉献的身影散发出职业女性独特的魅力与光芒。
近年来,爱辉区把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作为干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落实中央、省、市委有关女干部选配方面的政策,一批讲政治、有胆识、懂科学、会管理的女干部脱颖而出,在推动爱辉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积极发挥“半边天”的重要作用,谱写出一曲曲巾帼竞风流的瑰丽华章。
高度重视为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创造条件
春节前夕,张地营子乡的农民心头盈满了收获的喜悦。该乡利用区位优势,推进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打造以弘沿源生态园、大小新屯寻北自助游驿站为两翼,以泡子沿中国最北荷塘为中心的旅游路线,全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纯收入60万元……一串串数字背后,凝聚着女乡镇“一把手”——张地营子乡党委书记王琳的爱民情怀。她带领全乡人民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步伐,加大对全乡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为群众找到了致富增收的有效途径。“女干部并不比男的差!只要给平台、压担子,我们女干部一样可以做好!”王琳说。
爱辉区把女干部的培养选拔作为加强区直部门和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备的后备女干部储备机制,建立健全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机制,坚持“换届时优先使用,班子调整时优先使用,班子中出现空缺职位时优先使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的四优先原则,对具备条件的女干部大胆安排到重要岗位,对特别优秀的进行破格提拔,为女干部的成长创造了条件。目前,爱辉区有处级女干部5人,科级女干部232人,科级后备女干部75人,年轻副科级预备队女干部23人,全区28个科级一层班子配备了女干部。
悉心培养切实提高女干部能力素质
“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我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才有了‘被培养’和走出去学习的机会。有了知识,才有了为家乡人民服务的本领。”张慧是全国人大代表、新生鄂伦春族乡党委副书记,这位土生土长的鄂伦春族姑娘,也是爱辉区培养出来的本土少数民族女干部。 每一位少数民族女干部的成长经历,都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生活的酸甜苦辣。2008年大学毕业,告别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回到家乡,从外企白领变为扎根基层一线的乡镇干部,对于张慧来说,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放下咖啡杯、脱掉高跟鞋、说话不夹杂外语单词那么简单。她暗下决心:打磨越发朴素平实的自己,反哺家乡,报效桑梓。为了做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张慧虚心请教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收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文艺表演,丰富节目形式,引领刺尔滨艺术团打造出20多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精品节目,并代表爱辉区参加黑龙江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获得金奖。
为进一步提升女干部能力素养,拓宽女干部发展空间,爱辉区先后采取异地交流、岗位轮换、教育培训和区域内双向挂职锻炼等方式,对一些表现突出,发展潜力较大的女干部,选派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的基层一线去任职、挂职,使她们经历多岗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实践锻炼,成为懂业务、会管理、胜任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积极落实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在各个方面予以重点保障,少数民族女干部队伍的比例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近两年爱辉区先后交流女干部24人,其中交流到乡镇3人,她们在基层防火、防汛、创卫、化解矛盾等工作中发挥显著作用。为开阔女干部视野,增长见识,先后为女干部组织经济、科技、法律、管理等各领域的培训班。
改革创新积极做好女干部选拔配备
“创造环境培养,不拘一格选拔,注重实绩重用”,这已成为爱辉区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工作重点。确保基层妇联组织行政编制不被占用;支持村(社区)妇联主席(妇代会主任)通过民主选举进入村(居)委会。推进基层妇联配备兼职副主席和执委,乡镇(街道)妇联配备兼职副主席应不少于3人,执委会不少于21人,村(社区)妇联配备兼职副主席不少于2人,执委会不少于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