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挺起油城“文化脊梁”
城市精神厚重、文化基础扎实、体制改革深入,增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
此次申建成功,源于这座城市一直坚挺的“文化脊梁”。大庆,这座精神厚重的城市,不但培育形成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核心内容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还涌现出了铁人王进喜、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大庆新铁人李新民等一批英雄模范人物。
退休的郭女士是“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的受益者,“闲暇时间,我会到市图书馆去看书。那附近的博物馆,陈列着东北第四纪古生物化石,全国都出名!我也常去听讲解,回来给孙女儿讲这片土地发生的自然故事,她可愿意听了!”
近年来,大庆市累计投入100多亿元建设大庆博物馆、图书馆、歌剧院、奥林匹克公园、“油立方”、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等50余座地标性文化建筑,总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目前,大庆市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均已成为国家一级馆,石油石化大企业自建居民区文体设施普及率达100%。“三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都是一级馆的城市全国少见,咱大庆市做到了!”市文广新局公共文化科负责人刘慧告诉记者,目前,全市58个乡镇全部建有300平方米以上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投用242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210个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279个文体活动广场;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惠民工程实现全覆盖。
为了申报工作,市文广新局精心制作了一个长约14分钟,名为“大庆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巡礼”的宣传片,从里面能清晰看到这座城市的文化“活力”与成长路线——
闯!文化活动提升城市魅力。在精品引领上,近百部文艺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群星奖”“茅盾文学奖”“冰心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国家奖项。2017央视中秋晚会在大庆成功举办,大庆歌舞、话剧、戏曲等节目再次登上央视舞台;在活动开展上,年均组织开展“激情之夏”“大庆之冬”“书香大庆”等群众性文化活动1000余场。全市业余文艺团体发展到495个,铁人之声合唱团、石化工人踢踏舞团等多次走出国门进行文化交流。
改!从“办”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我市不断深入文化体制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和县级文艺团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场馆组建理事会等方式,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大庆在全省率先完成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城市。
“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要看她传承城市人文、提升文化服务、丰富群众文化、繁荣文艺精品、巩固舆论阵地、完善市场体系、挖掘文化资源、扩大文化交流等一系列工作是否能有效开展。大庆迈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城市之列,正是大庆人民文化自信坚定的体现。”王冬说。
望:两年攻坚打造“大庆范本”
实施“文化+”行动,推行文化产业项目与公共文化服务“联姻”,打造“风情浓郁、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街区……新蓝图打开的同时,也应意识到我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还存在一些明显不足。
在肇源县西海大街西侧,一个建筑面积超四万平方米的大楼主体正在施工中。“这是肇源县文博体综合场馆,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打造县级文体场馆,在咱龙江还是独一份。”肇源县文广体局局长张维告诉记者,场馆建成后,肇源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均落户于此。“走进这里,可以看书,可以参与文化活动,还可以健身。真是‘一站式’服务,关键还是免费的。”
这,仅是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城的缩影。推行文化产业项目与公共文化服务“联姻”,“风情浓郁、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街区,打造“15分钟文化圈”……翻开《大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一个设施健全、活动广泛、群体多元、品牌丰富的新文化蓝图徐徐打开。
大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城市,会在设施完善、丰富供给、数字文化、人才建设等四个工程为主要工作方向,通过两年的时间,使全市基层文化设施全部达标,文艺精品不断涌现,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公共文化队伍发展壮大……
“未来的两年,将是一场攻坚战。”据王冬介绍,大庆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还存在一些明显不足,比如:场馆建设有短板,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要求,县区“两馆”建设尚在推进中,未全部达到部颁标准,部分场馆免费开放和对外服务困难;部分行政村存在广场与活动中心不在一处和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不到面积要求;基层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部分文化活动室存在参与人员少、管理不规范、挤占挪用等现象。
此外,如何形成具有大庆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能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典范示范价值,也是我市集思广益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个创业的城市正为如何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而努力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永不竭尽的精神动力。”对于一个城市,对这座城市里的人也是如此。两年之约,我们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