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6日讯(记者 霍枭涵 编辑 王艳)2015年9月20日,我国首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紫丁香二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平均年龄不到24周岁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微纳卫星研发团队——哈工大紫丁香学生团队创造了这一奇迹。

部分紫丁香团队成员。
近日,记者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研究所,在这里,这群拥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载人航天精神的学生们正在燃烧着他们的探索热情。
哈工大紫丁香学生团队目前拥有近三十个核心成员,团队以卫星技术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凝聚了哈工大航空宇航与科学技术、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工程、机械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热能工程8个学科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是一支学科交叉研制学生队伍。

学生操作矢量网格分析仪。
紫丁香二号发射升空后,2017年4月17日,紫丁香一号发射升空,并于2017年5月25日正式开始工作。据团队成员李立东介绍,两颗微纳卫星设计的工作寿命为3至6个月,截至目前,团队成员仍在正常遥测两颗卫星的下行数据,虽然均已超期服役,但两颗微纳卫星运行状态良好,还在预定轨道正常工作。
据团队学生陈松介绍,紫丁香团队面向全校招新,没有学历限制,加入团队后,根据每个人的专业和爱好进行分工,但最后能留下来的不多。

学生们交流探讨。
陈松今年24岁,是哈工大航天学院的一名研究生,2016年12月份慕名加入紫丁香团队。起初,他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高大上”的团队,不敢相信自己真的能参与到与航天有关的工程项目之中。当他真正的接触到航天和卫星,他发现,航天并不是触不可及的,他发自内心的想要感谢学校提供的这个平台。陈松从很基础的事情做起,慢慢向更难的挑战。在师兄师姐和老师的帮助下,陈松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积累了很多经验,目前他负责的“数传”工作就是自己从零到一的收获。
团队指导教师告诉记者,学生们一般每天早上八点来到实验室,最近两个星期这些学生差不多晚上十点半才离开实验室,学生们没课的时候都自愿在实验室学习研究。
“学校十分注重航天专业的教学,团队很多学生是本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基础知识很扎实,精力也很旺盛,遇到感兴趣的、有挑战的、有创造力的课题,他们会很拼,全身心的投入进去,而且会做的非常好。”指导教师肯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