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0日讯 “更高、更快、更强”,在成就奥运冠军的道路上,无数次挥洒汗水,无数次跌倒爬起。我们佩服运动员、教练员,就是佩服那一份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和永不放弃的力量。
关键词:执着
“其实人生中很多事情能够走向成功,都源于你的坚持。”来自哈尔滨阿城的23岁女孩蔡雪桐是中国单板滑雪队运动员,从11岁加入省队开始,她就开始了有“犟劲”的运动生活。
“那时候每逢节假日,别的孩子都高高兴兴地回家,而我仍泡在滑雪场。”看着对自己一丝不苟的蔡雪桐,连教练有时候都会劝她,“做运动员也是可以适当偷懒的。”蔡雪桐却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不会偷懒。”凭着这股子执着的劲头,2009年至今,蔡雪桐代表国家17次征战世界杯,14度登上领奖台,其中11次是冠军。因此她连续4年拿到了世界杯总排名冠军,多次创造了中国选手在世界顶级赛事中的历史最佳战绩,成为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任何事都不会一帆风顺。”蔡雪桐曾经右臂肱骨骨折,修养了一年后才重回训练场,然而凭着一股执着的犟劲,也是在那一年她挑战成功了前刃转体900度,完成了运动员生涯中的最难动作。
“天赋和努力相比,我更相信踏踏实实的努力。”来自伊春的中国速度滑冰队运动员高亭宇说。
在队友眼里,高亭宇身体瘦弱,不适合搞速度滑冰。刚到省队的时候,高亭宇在队里是最差的,训练总是最后一名,然而这激起了他更大的努力。“那时候我就想着做好训练中的每一秒每一天,因为在竞技赛场上,0.01秒都很珍贵,我要用我执着的努力去争取每一个0.01秒。”为了做好每一秒,保持肌肉记忆,高亭宇每天重复静蹲、单脚支撑、侧蹬后引、滑行、重心移动等动作,每个动作每天要做十几组甚至几十组。就这样,几年下来,在乌鲁木齐举行的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速度滑冰青年男子500米决赛中,他一战成名摘得金牌。“就像10000小时定律说的那样,对一样技术坚持不懈地实践10000个小时,足够让任何普通人成为大师。”
关键词:爱
“儿行千里母担忧。”说到自己运动生涯中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照顾,为自己操的心,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运动员孔凡钰感慨良多:“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亲人的爱,他们的爱会鼓励着我更加勇敢前行。”
在平昌冬奥会期间,孔凡钰的父母比她自己还要紧张,一向淡定的父亲,看直播时手心里全是汗。“作为运动员,我不能总是陪在爸妈的身边,而父母对我理解宽容,让我一心训练比赛。”回想起2014年训练备战索契冬奥会时,自己摔出脑震荡被直升飞机接走,爸爸从别的队友嘴里知道真相,心疼得几次悄悄落泪,却不会打扰她的康复和训练的情景,孔凡钰总是感觉那么贴心、温暖。
平昌冬奥会上,以我省轮椅冰壶队为主力阵容的国家队摘得我国冬残奥会上首枚金牌,实现历史上金牌和奖牌的双重突破。国家轮椅冰壶队教练员李建锐说,“对于祖国的热爱,能让你克服一切困难。”
2007年,国家委托黑龙江省残联组建轮椅冰壶队,这是当时国内唯一的轮椅冰壶队。轮椅冰壶和健全人冰壶有很多区别,许多实际问题不可能照搬健全人冰壶模式,国内教学训练完全空白,所有的细节都需要在实践中摸索。为了让队伍少走弯路,刚刚接触这项运动的李建锐,强迫自己每天睡觉时间不能超过5个小时。2008年11月,这支成立仅一年的队伍就取得了捷克轮椅冰壶世锦赛资格赛的第二名。
关键词:追梦
谈起梦想,中国冰壶轮椅队队长王海涛称自己是“永不停歇的追梦人”。王海涛出生在依兰县愚公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9岁那年突发急性脊髓炎,从此不得不以轮椅代步。命运的捉弄没有使王海涛沉沦,一次偶然机会,他观看一个残疾人体育比赛的电视节目时,被那些残疾运动员深深地震撼到了,“当时我告诉自己,我不能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
与正常运动员相比,残疾人运动员在训练中往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和成倍的痛苦。然而梦想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力量,从入选国家轮椅冰壶队,这条路,王海涛一走就是10年。
“无论经历怎样的磨难,人生都要活出样子来。”中国残疾人越野滑雪兼冬季两项运动员吴君宝在12岁的时候,因为救助小伙伴全身50%被烧伤。
“接触滑雪,使我真正开始有了自己的梦想,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出成绩。”梦想,是人生的指引。有了新动力后的吴君宝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当中,“每天训练结束躺在床上,两条腿像折了一样疼。雪板很长,控制不好就会摔倒,我经常摔得青一块紫一块。”刻苦训练给吴君宝带来了丰硕的成果。2017年德国世界杯锦标赛,他取得越野滑雪短距离第9名的个人最好成绩,2018年韩国平昌冬残奥会上他拿到了冬季两项短距离比赛的第八名,突破了自己的最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