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十年一剑问长天——航天领域的哈工大人
2018-04-22 17:33:33 来源:东北网  作者:刘培香 闫明星 吉星 张妍 刘忠奎 霍枭涵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4月22日讯(刘培香闫明星吉星张妍刘忠奎记者霍枭涵)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丰碑,凝结着航天人的智慧和汗水。它的技术负责人就是哈工大校友——孙家栋。而作为发射手按下发射按钮把中国“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的,也是哈工大校友——胡世祥。

哈工大学生庆祝神舟十号发射成功。图片来源哈工大

  从“东方红一号”首巡太空,到嫦娥三号登陆月球,一大批哈工大杰出校友或担任总师、总指挥,或成为各系统、各岗位的中坚和骨干。历经岁月流转春华秋实,他们为母校写下几许骄傲、几许辉煌。

  曾任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李继耐校友对母校的老师说,艰苦的条件,可以培养人的适应能力,能够锻炼人的意志,所以从艰苦的环境中出来的人,更能做大事。他毕业后被分配到二炮最基层的连队,开山洞,扛石头,从最繁重、最艰苦、最危险的工作干起,钉子扎到肉里,自己拔出来接着干……终于迎来了航天事业的辉煌。

  长征二号F火箭系统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竹生校友,也曾对母校的老师吐露心声:一个火箭,几万个零部件,任何一个小问题,上了天都是大故障,所以翻来覆去深入研究可靠性。尽管“压力太大”,但对航天的热爱和神圣的责任感,还是让刘竹生一次次用他的火箭,把神舟送上天。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飞天梦、航天梦、强国梦支撑他干了40多年的航天事业。这就是哈工大人的航天精神。

  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两弹元勋”孙家栋院士,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院士,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绕月探测工程原副总指挥马兴瑞,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总经理、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航天局局长许达哲,载人航天飞船系统总指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尚志,KM6总设计师黄本诚,长征二号丙火箭总设计师范瑞祥,嫦娥二号卫星总设计师黄江川,“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火箭发动机和工程热物理专家庄逢辰……一批批哈工大校友风雨兼程,共同谱写着航天事业的新画卷。

  “1965年前后,我的十几个学生去了酒泉基地,他们在信中向我描述如何在荒无人烟的大漠中建设现代化的发射场。直到我真正来到了大漠,才深刻理解了那种创业的艰辛。”强文义教授描述他第一次来到酒泉时的感受“很震撼”,“飞行那么长时间都看不到一点人烟。突然之间在眼前出现了一片绿洲,一颗沙漠里的明珠,像海市蜃楼一样,一个经过40多年建设而成的非常现代化的卫星发射中心呈现在眼前。这个发射中心就是革命前辈们住帐篷,吃野菜,风餐露宿在茫茫戈壁滩上一点一点建设起来的,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都奉献给了这片热土,其中就包括哈工大的校友。据说大漠里的胡杨,生,1000年不死,死,1000年不倒,倒,1000年不朽。就是靠着这种坚韧不拔的胡杨林精神,才有了今天在全世界也堪称现代化的发射场,有了今天辉煌的航天成就……”在强文义教授深情的回忆中,我们似乎看到,一座座墓碑在流逝的岁月中默默诉说着那段刻骨铭心的创业历程,一座座巍巍耸立的发射塔在风雨中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在神舟升起的地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曾任中心主任的李元正校友,住帐篷、住地窝子,怀着“生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豪情在那里一干就是30多年;曾任中心副主任的刘庆贵校友,为了卫星的发射,让妻子一个人跋山涉水回到广西老家待产,临行还不忘用发射中心的红柳胡杨为未出世的孩子命名……在那一片“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的茫茫戈壁,他们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在中国的航天史上写下一段段华美的篇章。目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仍有一大批校友,在漫漫黄沙之间唱响对中国航天的礼赞。

  在江阴的远洋航天测控基地,在“远望号”测控船——中国唯一的海上航天测控队伍中,也活跃着一批哈工大校友,他们的足迹遍布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累计航程百余万海里,完成远程运载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航飞船的海上测控任务60余次。基地技术部原总工程师江文达,从酒泉的茫茫戈壁,走向浩瀚的太平洋,与“远望号”结下不解之缘;“远望”三号原政委王彦,曾在海上连续作业93天,一次出海跨越三大洋,创造了我国远洋航天测控史无前例的纪录;基地原副总工程师崔庆辛,在惊涛骇浪中做着巡海追天的护航使者,无怨无悔……一批远洋航天校友,以“奉献、团结、拼搏、严谨、开拓”的远望精神,献身我国远洋测控事业。

  在上海航天局(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一大批哈工大校友在风云系列卫星、天宫一号、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原局长、航天专家朱芝松,原副局长、风云二号系列卫星总指挥徐博明,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孙敬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崇峰,“风云三号”副总设计师董瑶海……他们秉承航天精神和哈工大校训,为中国航天事业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航天基地、航天院所,还有数不清的哈工大校友默默地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奉献着。他们的梦想从哈工大起航,他们是哈工大的骄傲,是祖国的骄傲。

  “我一直盼望着要来哈工大,因为哈工大为航天领域培养了大量人才,从总指挥到科研人员,40%以上都来自哈工大,这就是一种航天情结。”2006年5月,航天英雄杨利伟在哈工大作报告如是说。正是缘于这种深深的航天情结,一批批优秀毕业生选择到国防、航天系统工作,哈工大已累计为航天领域输送了几万名学子。在近几年的就业大潮中,哈工大学子再一次热选航天,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见证着哈工大人的航天魂。仅“十二五”期间,哈工大就向航天领域输送2000余名毕业生。

  从大漠深处的绿洲、风口浪尖的“远望号”,到航天系统各个岗位,在哈工大的航天人中,有纵横驰骋的指挥员,也有默默无闻的操作手;有杰出的科技专家,也有优秀的政治工作者;有豪情满怀的热血男儿,也有不让须眉的巾帼女将;有艰苦创业的老前辈,也有继往开来的接班人。他们历经航天战线的拼搏奋斗,成为航天战线的英雄。

责任编辑:李玥

【专题】黑龙江与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