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5日讯(记者 王春颖)2018中考首日考试结束后,记者联系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初四学年语文备课组长王香玉老师,就今年中考试卷做了相关分析解读。王香玉老师表示,2018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卷,更倾向于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试题难度适中。

王香玉老师说,今年的语文试卷题目在积累运用部分,检测学生的基础扎实度;文言文以“读懂,读会”为命题原则,无偏、难题,对学生的知识考察合理;现代文阅读,尤其是记叙文阅读,生活气息浓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及情感体验,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整体来看推陈出新,稳中有变。在积累运用上与2017有一定变化:字音字形通过一道题来考察,诗文理解默写取消,增加一道诗歌赏析题,诗歌赏析题的增加无疑在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是对学生文学素养更高层面的考察。
本次命题作文题目为《不变的是痴迷》。王香玉老师表示,这是一个开放性较强,具有较大写作空间的命题,适合不同经历、不同层次的考生,它给了每个考生反映个人生活、展现内心世界的机会,这个命题对于考生来说极具平等性、公正性。从审题来看,“不变”和“痴迷”是审题的关键所在,对什么“痴迷”决定选材和立意,“不变”体现选材的数量,绝不能仅仅写一件事来体现痴迷,而且要写出在一段时间里对某事保持痴迷的状态,“痴迷”程度描写,是必不可少的。
写作离不开生活。此命题作文启发学生要善于在生活中选择素材。因为唯有切实经历过的生活,才能写出“痴迷”的状态,作文提示中的“深深”必须呈现出来。这也是对学生生活层面的一个考量,对读书的“痴迷”,对音乐的“痴迷”,对“实验”的痴迷等等,选材的内容,体现学生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因什么而“痴迷”可以窥见“精神层面”的深度。表面是一道作文题,其实是考察一个学生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也就是说:表面是文,其实是“人”,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塑造“灵魂”的特点。从近年来的命题来看,作文更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即通过身边事来反映自身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此次命题作文便是如此,学生如能在生动的文字中巧妙编织进自己的情感态度及对世事的领悟,让“生活情趣”“精神追求”成为文章写作的主旋律,便有机会跻身优秀作文之列。
议论文是对学生思想成熟度的考察,议论文的写作全面反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是一种较高难度的写作。本次材料作文内容如下:一只乌鸦发现一棵树想定居,一只猫头鹰也发现这棵树,也想定居,猫头鹰要霸占这棵树因而与乌鸦争吵起来,于是去找百鸟之王,百鸟之王劝说他们和谐相处,于是猫头鹰与乌鸦不再争吵,并学会和谐相处——大家都养成和谐相处的好习惯后,整个森林变得更加美好。这则材料给人的启示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礼让是人应具备的美德”“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应该养成好习惯”。
从内容来看,本则材料是一则积极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的好材料,它避开了常规的议论文写作话题,诸如“坚持”“勤奋”“刻苦”之类,它考察了学生对“和谐”“谦让”“习惯”“宽容”内涵的理解,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渗透,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心中有他人,心系全社会的大局观。本次议论文写作,对学生论据的积累、谋篇布局的安排、分析论述能力的呈现,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验。
王香玉老师建议,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学生的阅读面需更宽,积累面需更广,才能更好地适应“语文”对学生的要求。
【教师简介】
王香玉,哈工大初四语文组备课组长,获得工大附中“四有好老师”的荣誉称号。省级骨干教师、哈市骨干教师、语文学科命题员,13年坚持探索“体验作文”,走出自己的语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