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0日讯(记者 姜辉) 8月2日一清早,哈尔滨市方正县方正镇建国村的赵成扒拉一口饭就来到了村里的“德礼之家”,儿子准备年底结婚,他想先把场地预约下来。赵成口中的“德礼之家”是建国村去年投入300余万元建的文明理事会办公地点也是供村里人摆酒席的场所。600平方米的场地,厨房、桌椅、餐台、消毒柜、音响、舞台等全部免费用,村民只需自备厨师和8样菜品,每桌价格能比酒店省一半。“德礼之家”既让村民省了钱,同时也是建国村“倡导移风易俗,净化社会风气”的重要举措之一。
步入“德礼之家”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倡导新风尚”几个大字,随后一排屏风上印刻着“贤达榜”、“精英榜”、“善行榜”、“孝老榜”、 ”学子榜”等榜单,上面配有照片和人物介绍。

“这些光荣榜常年立在这里,三年一评,村民来吃饭或者办事都能看到”。方正镇党委书记高守星介绍说,个别乡村办红白事互相攀比,一桌10个菜起,有的甚至达到14个,不仅铺张浪费,有的条件不好的村民硬着头皮借钱摆酒席,给生活造成沉重负担。“建‘德礼之家’就是为了抵制陈规陋习,党员升学、搬家、建房、过生日、孩子满月等一律不得办宴请,红白事摆席不得超10桌,每桌8个菜,随礼不得超50元。党员做表率,让村民逐步养成勤俭节约、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原先都是在家搭棚子灶台,音响、桌椅都得花钱租,一桌酒席加上酒水最少也得400块钱,现在好了,场地大、设备全,有面子又不用花钱,一桌200块钱能吃的挺好”。看完环境,预定了时间后,赵成满意地走了。
“德礼之家”靠门的一侧摆放着打气筒、针线、应急药等零碎物品。高守星告诉记者,这是便民服务角,不仅能帮村民应急还能帮挂号、邮信等。“为了合理利用空间,东侧5扇窗我们还设置了‘德礼窗’,分别对应5个自然屯,把德行好、学习好、贡献多的人头像制成挂坠挂上去,让村民们对照学习”。


方正县委书记董文琴表示,方正县紧紧抓住“乡风文明”这个乡村振兴的灵魂,通过大力营造见贤思齐、向善向上的文明乡风,为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乡村提振了精神、凝聚了力量。目前,8个乡镇67个行政村已成立文明理事会10个,建立文明理事会办事场所试点29处,全县涌现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中国好人”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并创建了国家级文明村镇2个,省级文明乡镇标兵2个、文明村标兵2个、文明村6个。全县67个村共谋划实施产业项目133个,其中95个已经见效或投入使用。富硒水稻面积达到51万亩,食用菌栽培完成8000万袋。201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869元,同比增长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