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齐齐哈尔
搜 索
齐齐哈尔克东县:房前屋后“半亩园”帮贫困户打开致富路
2018-08-20 13:52:28 来源:生活报  作者:刘莹 高立秋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生活报8月20日讯 8月7日正值立秋,一上午时间,齐齐哈尔克东县永久村村民高立秋已制作了上百个布袋,“这些大概能赚30多块钱了,”高立秋一边脚踩缝纫机,一边告诉记者,缝纫机是村里提供的,销路也是政府给找的,人工费完全是自己赚的,贫困户们通过自己的双手脱了贫。去年以来,克东县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通过“半亩园”项目、设置公益岗位、创办爱心超市等方式,激发内生动力,鼓励贫困群众以实际行动改变贫穷落后的状态,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

  鼓励创办爱心超市引导贫困户以劳动换生活用品

  高立秋家最显眼的位置张贴了一张“脱贫光荣证”,证书是克东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颁发的。52岁的高立秋在去年年底,还是永久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患有心脏病并且独居,要靠政府的兜底低保政策和大家的救济度日。该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她通过培训做起了布袋,用劳动换取报酬,增加收入的同时也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信心。“多亏现在的好政策,让我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养活自己。”高立秋激动地告诉记者,她脱贫还因为“半亩田”项目。

  说起“半亩田”,是永久村的另一个扶贫项目。政府提供种子,收成后由政府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所得为农民所获。据了解,去年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农业助力脱贫攻坚奖补政策》,县财政共计拿出450万元,在种养业、庭院经济、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给予补贴,通过物质激励的办法,增强贫困户脱贫动力。年初以来,全县4800多户贫困户改变原来房前屋后种植玉米的习惯,改种小院果蔬和中草药等特色作物,并通过“半亩园”等电商平台,实现线上销售额61万元。

  克东县还鼓励创办爱心超市,引导贫困户以劳动换积分,以积分兑换生活用品,鼓励贫困户以实际行动主动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设农村公益岗位3000个

  今年62岁的张洁在克东县玉岗镇复兴村从事环卫保洁工作,这是县里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设立的扶贫公益岗位之一,她曾经也是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从事保洁工作能让她每年多赚3000元公益岗位补贴。“过去我只能靠包出去的五亩七分地生活,还不够我和老伴吃药,现在收入多了,我就更得把工作做好。”张洁说。

  据克东县玉岗镇党委书记王效哲介绍,像张洁一样在扶贫公益岗位从事光伏电站运维、环境卫生整治、村屯林木管护等工作的,在克东县有3000人左右。清远麻鸡扶贫养殖合作社,也为每户平困户增收2000多元。在玉岗镇复兴村养殖合作社里,5000余只清远麻鸡正在饲养员们的精心照料下慢慢长大。玉岗镇党委书记王效哲介绍,合作社采取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以资金形式入股,由合作社统一购进鸡雏,集中饲养、统一销售,最后剔除饲养和管理成本进行效益分红,现有29户入股,其中贫困户14户,预计全年实现经济效益7万元,户均可增收2300元。

  评选“三好家庭”每户奖励500元

  克东县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助力脱贫的重要举措,开展了“树新风、强信心、增动能、促脱贫”活动。一是深入开展孝亲敬老活动,2017年以来共有4467户贫困户子女给付赡养费,总金额560万元。二是评选“三好家庭”,为改变贫困户的精神面貌,全县共评出“三好家庭”1740户,每户奖励500元。

  克东县县委书记李柏春介绍说,近些年来,在乡村振兴产业扶贫过程中,应该既要让贫困人口能够享受到福利,又不能“躺在福利上睡觉”。为此,克东在全县营造脱贫光荣的氛围,从而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他说:“应该让群众树立通过劳动付出来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意识,如果说,人性是种子,民风是土壤,政策就是阳光和雨露,只有好政策好风气才能让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