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5日讯(记者 许诺) 15日,“城市好朋友——探询影像历史与城市记忆古法盐印创作展”在黑龙江省美术馆开展。展览展出了宋琦明历时四个月,历史性地创作出12幅超大幅摄影作品,以此来宣传讲述龙江故事,向世界展示新时期龙江社会形态和人文情怀。这些作品的“面世”,也标志着哈尔滨和被拍摄者一起进入了世界摄影史。

在展览现场,十二幅目前世界最大的古法手工盐印作品和其底片在红色的背景下讲述着属于每个人的城市记忆。这十二个瞬间,真实地记录了2018年哈尔滨110位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市民的样貌。这些作品的制作,结合了现今最顶级的数码成像技术和发明于1830年代但已久被人们遗忘的的盐印工艺。

在作品创作的同时,来自美国、丹麦、日本、香港的国际纪录电影团队,把宋琦明从探询、思考到创作过程拍摄成了《城市好朋友》同名纪录电影。为了配合这次展览,两百多个小时的原始拍摄素材被提炼成了24分钟的纪录电影,供更多人走进哈尔滨,走进影像文物。
今年9月份,“让世界看见黑龙江——城市好朋友”大型创作活动正式开启,活动邀请了影像文物保护专家宋琦明,他带着对摄影与时间关系的探询,对文物保护与个体记忆和群体回忆的探询,和对哈尔滨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关系的探询,回到了家乡哈尔滨完成此次以“城市好朋友”为名的系列创作。宋琦明说,作为一名影像文物保护工作者,使用十九世纪古法摄影对于他来说是这个领域的基本功,而决定把摄影发展中最老和最新的两端技术结合在一起,是希望能够引起大众对摄影演进史的关注、对影像文物多样性的关注。创作中也因此需要克服这个选择所带来的种种挑战,最终,这些努力把这座城市和作品中的所有人一起带入了世界摄影史。

看似色调单一的照片背后,是利用了数学算法模型,把数字底片,结合1839年由英国人塔尔博特公布的盐印古法的配方在现代材料上所呈现的数学曲线特征数据,再使用特别为此次拍摄在日本定制的超大底片,把数字图像转换并制作成与作品原大的传统底片。再以古法为基础,根据哈尔滨环境因素反复调整与实验而得,手工配制感光药剂。“我们要经过三类共七次涂布与晾干的循环制作相纸,再将相纸和底片一起做紫外曝光接触印像,之后经水洗、定影、二次水洗、晾干、平整等工序,逐幅纯手工完成。”宋琦明介绍说。

“这如同是在建立一种文化体系,这些作品就是哈尔滨城市的文化宝藏。我想为这次活动点赞,为创作者宋琦明为家乡哈尔滨留下珍贵的藏品点赞。”慕名而来的参展者说。正在读大学二年级的吴晓孔表示,“展览的每一幅作品里的人物都显得非常静谧,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故事.他们不认识,但又像是被链接着。”吴晓孔说,展览同时配合着播放《城市好朋友》同名纪录电影,不到半个小时的电影耐人寻味。画面中的人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城市、对影像文物、对历史、对文化保护的价值描述和迫切呼吁,令她和同伴十分动容。

宋琦明说,哈尔滨曾经的城市辉煌,至今仍给他留下了值得骄傲的城市历史文化符号。今天,他和他的团队,也有责任传承历史,创造历史,为未来世代留下独特的文化遗存。宋琦明希望通过这次个人的探询与创作,能够启发更多的市民:无论所长的专业为何,回到历史中挖掘,或努力站在今天科技的最高点,一起保育与创造具有哈尔滨特色的、鲜明的文化个性,将是所有热爱这个城市的市民的共同责任。

此次展览由黑龙江欧美同学会、东北网、古影(横琴)文物保护科技中心、黑龙江省美术馆、中国人寿黑龙江分公司、广发银行哈尔滨分行主办。据悉,“龙江美术讲堂”城市好朋友与抢救影像文物将于11月17日10时在黑龙江省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15日。
作者简介
宋琦明博士
美国伊士曼博物馆董事局董事、高级研究员。曾师从美国影像文物保护大师格兰特·罗默、马克·奥斯德曼,以及古籍保护专家弗莱德·乔丹等学习文物修复技术,是目前世界少数可以鉴定、保护和再现十九世纪主要影像工艺的影像文物保护专家之一,主导完成中国第一个影像文物鉴定基因库研究项目。曾参与北美多个十九世纪中国历史影像的鉴定项目,在美国国家文物保护协会、亚洲研究协会、盖蒂博物馆等学术会议及期刊发表《如何基于影像工艺鉴定与解读老照片》《超越图像:照片作为文物与文化历史研究的关系》《如何能更主动地保护我们的视觉文化历史—关于伊士曼博物馆中国影像馆藏的讨论》《调研公众对多种历史影像恢复方法的意见》等论文。其再现十九世纪古典影像工艺的作品,被多个国家博物馆、美术馆永久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