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7日讯(记者 许诺) 17日,由影像文物保护专家宋琦明主讲的“城市好朋友与抢救影像文物”在黑龙江省美术馆举行。来自黑龙江省各行业的百余名精英人士,跟随宋琦明的脚步共同见证黑龙江影像保护领域进入伟大历史的瞬间。自此,“让世界看见黑龙江——城市好朋友”大型创作活动圆满收官,12幅目前世界最大的古法手工盐印作品和其底片,让黑龙江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更坚实的一步。

17日上午,百余名《城市好朋友》的“像中人”再次相聚,他们彼此握手寒暄。“城市好朋友”成了他们相识的起点,每个小家庭的故事沉淀在美好的记忆中,影像文物保护成了他们探索影像保护核心技术上的新道路。

在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上,宋琦明以“影像文物保护”为主题,从重要性,到修复和抢救工作,再到古影研究项目。从不同视角讲述了影像文物保护对国家历史的重要性。“当我看到一些受损的影像文物时,我仿佛听到他们在向我求救。时间是它们最大的敌人,温度和湿度决定了它们生命的长度,而我就是一个医生,希望能够多救一个,再多救一个。”宋琦明说。

“一图胜千言。对于家庭,如果影像不保护,后代不会知道自己先辈的样子,过着怎样的生活;对于历史,文献将不能作为未来参考的答案。”宋琦明说,只有大量的影像实物保存下来,才能知道曾经在这个时间发生过什么事。“影像文物是会自然消失的,如果消失,记忆就断了。”宋琦明反复强调。

近一个小时的讲座结束后,观众们听的意犹未尽。宋琦明带领着众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导览了12幅作品。参观者表示,宋琦明为哈尔滨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至少50年、100年后,还能在黑龙江省博物馆和黑龙江美术馆找到今天的哈尔滨各行各业的人的样子。

周德生是12幅作品中的“像中人”之一,他告诉记者,他人生中第一张照片是17岁拍的,在此之前是没有影像记载的。他很想知道他小时候的样子,但却无处可寻,为此,他深知影像的重要性。而宋琦明“补偿”了他多年的心愿。周德生说,期待能有更多像宋琦明一样的爱国赤子,发挥出巨大的能量保护影像文物。
黑龙江省美术馆馆长张玉杰表示,此前,通过东北网刊发的新闻,了解到这项非同凡响的文创活动,便马上与宋琦明博士沟通,定于11月15日至12月15日期间,在省美术馆持续展览。“城市好朋友”的12幅作品是省美术馆展出的首次关于影响文物保护方面的展览,拓宽了省美术馆的展览领域。作为省美术馆的典藏,丰富了参观者看到影像文物保护的渠道,同时,省美术馆也将以此次展览为契机,向更多更广的人们呼吁、传播城市历史,以及影像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为龙江文化传承注入更有力的贡献。
宋琦明说,历时近4个月的“让世界看见黑龙江——城市好朋友”大型活动告一段落。活动始于他的家乡哈尔滨,而这只是宋琦明的第一步,他有了更多的“城市好朋友”为影像保护添砖加瓦,他的理想会变成大家的理想,他珍藏的核心基因库便会成为属于全体中国人的影像鉴定基因库。与此同时,他将把这个城市中每个小家庭的影像故事“带”到美国影像文物保护的权威领域,让更多的人了解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同时,了解影像文物保护的迫在眉睫。“影像文物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保护影像文物,保护中国的可视客观历史,就是保护文化自信。”宋琦明说。
此次展览由黑龙江欧美同学会、东北网、古影(横琴)文物保护科技中心、黑龙江省美术馆、中国人寿黑龙江分公司、广发银行哈尔滨分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