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金豆娘娘”黑土地上写华章
2019-02-13 09:30:0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彭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黑龙江日报2月13日讯 “我在海南收豆子呢。”2月2日,当记者拨通李艳华的手机时,她正在三亚市保平村的南繁基地试验田里收大豆。

  在捧回2018“感动龙江”年度人物奖杯的第二天,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李艳华就乘坐最早一班航班飞到海南,继续一名育种专家的南繁试验。

  “这个奖是社会对我们团队培育的东生系列大豆品种的认可。”李艳华笑着说。“金豆娘娘”是豆农们给她的最高赞誉。28年来,她培育了十多个优质大豆品种,单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广应用面积已达5000多万亩,累计增产大豆超20亿斤,为农民增加效益40多亿元。

  痴心育种豆伴人生

  通过李艳华发来的短视频,记者看到,在她临时租住的住所里,金灿灿的黄豆和黑色大豆分装在大小不同的透明袋中,每袋上面都用红色或白色标签标着收获日期、品种和性状等,足有上百袋。

  “过了正月十五收获完最后一批,我们能带回去2000斤、数千份大豆试验材料。”李艳华告诉记者,她已经记不清这是在南繁试验基地度过的第几个与豆为伴的春节了。

  李艳华1966年出生在“大豆之乡”海伦市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几代人都以种大豆为生。“由于冬季寒冷,在黑龙江培育一季大豆需要一年,而在海南冬天就可以培育一到两季大豆。”李艳华说。为了缩短育种时间,几乎每年秋收过后,她都把种子带到海南“避寒”繁育,第二年春季再把培育的种子带回黑龙江继续试验。

  最初,为节省有限的科研经费,李艳华常常坐近50个小时的火车硬座往返在我国版图上最北至最南的两省之间。累了、困了时,晚上就躺在硬座下面睡觉。

  海南是度假胜地,可李艳华却没时间享受。她常常住在试验田旁临时搭建的棚子里,24小时守着大豆秧苗。“一方面是方便查看育种细节,另一方面也是担心种苗被损坏。”李艳华说。

  扎根田间硕果累累

  李艳华不是农民,在田间地头的时间却远远长于一般的农民。

  大豆花期短,一天中能进行杂交试验的时间也就两三个小时,又多集中在早上。为了多进行几个品种的杂交试验,李艳华往往凌晨两三点钟就要开始准备。

  虽然农民种地都用上了大农机,李艳华进行大豆杂交实验却很“传统”,需要纯手工收割、脱粒和分类。收获季节,她坐在地上筛选装袋,每一个豆荚、每一个豆粒都反复观察。“耽误了一个数据,一年可能就白干了,所以要特别细心。”李艳华说。

  “怀胎十月,就能生孩子了,育种比孕育孩子难十倍。”李艳华笑称。从第一个品种开始培育,到有了第一个通过审定的品种,她用了整整10年。

  如今,李艳华研发的东生系列品种,亩产400斤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高纬度地区大豆品种较为单一的问题,为种植结构调整储备了不少好品种。

  由于“在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较好成果”,2017年李艳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

  不忘初心“豆”写华章

  为专心育种,李艳华曾拒绝企业十倍高薪邀约。科研资金紧张时,她曾拿出自己的工资做科研。尽管如此,她开办讲座、传授种豆知识、坐着拖拉机下乡去解答农民疑问,从不讲报酬。在她看来,“只要走在这条路上,就有责任干好。”

  从1991年到中科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的第一天起,李艳华就确定了目标:培育适应东北高寒地区种植和加工的优质大豆品种。为着这一初心,28年来,她放弃了很多去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一直坚守在小小的实验站里。

  “我老感激了。”海伦市向丰村农民王淑艳说,“我种的东生品种,每公顷能增收2000元左右。”李艳华培育的东生系列,审定的已到10号,而没审定的品种也已被豆农们“抢”去广泛种植。由于蛋白含量高、加工品质好,东生系列还成了加工企业的抢手货,永和豆浆、走出国门的五大连池矿泉豆腐等品牌都以东生大豆作原料。

  “我们是大豆的故乡,就应该研发出最好的大豆种子,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李艳华坚定的目光中凝聚着满满的自信。

责任编辑:李玥

【专题】2018感动龙江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