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学生都爱他的“课” 记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林波
2019-05-08 09:09:01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赵一诺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黑龙江日报5月8日讯 “可爱的老先生!他的课一节也舍不得逃。”

  这是发布于2018年5月20日“知乎”上的一个帖子,“老先生”是指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林波,他在高校教学岗位上已经“耕耘”了30多年,2018年荣获该校教师“奉献奖”。

  “同学们,你们一年的学费多少?我告诉大家,学校学生生均成本在2万元左右。差额的钱哪里来?是国家财政拨款,同学们,我们坐在这里要珍惜国家创造的受教育机会,不虚度不浪费。”

  这是王林波在一堂思政课上的开场白,他用最朴实的话语、最生动的事例讲述向学生们传递着“正能量”。

  在学生们眼里,王林波的授课风格生动有趣,充满魔力。以往枯燥、单调的思想政治课,被他讲得生动有趣,润物无声,学生们说,像是施了什么“魔法”。

  这些年来,王林波在讲课中特别注重加入自身的感受。他认为,讲课要有真情实感,不能空对空,要把抽象变成形象。师生们都称赞他:把“最难讲”的课讲得“最精彩”。

  “新一代大学生希望老师用事实说话,用接地气的语言讲课,而不是讲空洞的理论。思政课教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化作自己内心的感悟,入情入理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才能使理论入耳入脑入心。”王林波道出自己30余年思政课教学的感悟。

  回想起十几年前教学时的情景,王林波告诉记者,有一次他课下和同学们交流时,突然被问到对F4怎么评价,他说自己当时一下子被问懵了,他只知道F1是赛车方程式,却不知道F4是什么。这件事也让他深刻意识到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代沟,学生永远年轻,而自己却在不断老去,会逐渐与这些年轻人所看到的社会脱节。王林波感慨地说:“从那时起我就时常到网上去浏览一些年轻人爱看的资讯,多记住一些网络语言,多了解一些网络热词都是什么意思。”他试着将这些网络语言使用在课堂教学中,果然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课堂不仅提升了效率,还多了些欢声笑语。

  有益的尝试,启迪了教学思路,于是,他开始不断在网上查资料,去了解学生们对什么感兴趣,去弥补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为了学生,为了更优质的课堂效果,他愿意去了解、去感受这些。他希望用激情感染学生,用智慧教育学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将自己融入课堂。

  王林波还格外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建设,时刻注意以灵魂唤醒灵魂,用优秀的人格去潜移默化培育学生的品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课堂的局限,但育人的场域无限。”王林波说,面对思想多元、个性多彩的90后青年学生,无论是站在讲台上还是在课堂之外,思考最多的都是如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青年学子构筑亮丽的青春底色。

  在王林波看来,人格构建就像是人生大厦的支柱,没有它,一切都是空谈。他曾多次去外校开展讲座和学习交流,每次都注重观察了解其他学校的校风学风,回来后热情地将自己的体会感受一一分享给师生们,帮助大家从一次次的比较中取长补短,通过校风学风建设推动“立德树人”的塑魂事业。

  他常说,只会传播知识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做到传播思想、传播真理。而知识只是载体,思政课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思想的引导,灵魂的塑造。

  执教30多年快退休了,王林波感慨地说,能有一份自己喜欢的事业并为之奋斗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接下来,会去考虑自己该怎样更好地把握职业生涯中剩下的时间,怎样才能给学生带去更多对他们的学习有帮助的东西。

责任编辑: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