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8日讯(记者 杨帆)近日,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黑龙江轮椅冰壶队、国家轮椅冰壶队队长王海涛荣获全国自强模范。在平昌冬残奥会上,半决赛对战加拿大队关键时刻,王海涛放手一博以4:3战胜劲敌加拿大队,使中国队成功晋级决赛。决赛中,他带领轮椅冰壶队队员们以6比5战胜挪威队,获得冠军,为我国夺得冬残奥会历史上的首枚金牌做出巨大贡献。

冰壶比赛需要设计、策划、技战术并用,需要和对手斗智斗勇,往往一招不慎就全盘皆输。对王海涛而言,冰壶运动不单单是一种生存手段和技能,还是他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冰壶练就了他勇敢顽强的性格、勇于挑战的意志和承担压力的心理,成为他理解人生意义的一把钥匙。出生于哈尔滨市依兰县的王海涛,9岁时因突发急性脊髓炎造成下肢残疾,2008年初,他被黑龙江省残联选入刚组建不久的轮椅冰壶队。

刚开始进行轮椅冰壶训练,训练场馆、训练设施和器材都没有保障。没有专用的场馆,轮椅冰壶队只能插在健全人运动队休息的时间上冰训练,比如中午、晚上和凌晨。冬天凌晨三、四点钟上冰是最难熬的,需要凌晨一两点钟起床,洗漱,然后下楼做热身训练。哈尔滨冬天的凌晨经常零下三十几度,寒风刺骨,王海涛和其他轮椅冰壶队队员们忍受着寒冷和饥饿,坚持着训练。与健全人运动员相比,残疾人运动员在训练中往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和成倍的痛苦。冰壶场常年寒气逼人,冬天温度低到零下十几度,夏天也高不过十度,即便是健全人呆久了都会受不了,王海涛和其他队员都咬牙坚持着。“轮椅冰壶和健全人冰壶的技术动作完全不同,由于是坐在轮椅上掷壶,不能像健全人一样滑行后大力击打,也没有队员在冰壶前行路线上扫冰相助,所以投壶力量和路线控制要更严格,难度要更大,一个简单的投壶动作都要练习数万次。”王海涛说。
由于轮椅冰壶运动员都是下肢残疾,建队之初,住宿地和训练场地都没有无障碍设施,训练场地在地下室,食宿地点在楼上,每天教练都把运动员背到楼上。为了减轻教练的负担,在教练员背其他队员上、下楼的时候,王海涛总是自己一节节的自己爬。身为队长的王海涛在生活、训练中总是帮助其他运动员,打饭、打水、修理轮椅,第一个上冰,最后一个下冰。由于家庭困难,在训练空闲的时间,王海涛还要回家,帮家里种地及干些农活。
从黑龙江轮椅冰壶队成立开始,到平昌残奥会夺得金牌,轮椅冰壶运动员们足足奋斗了十一年。由于运动员的补助不多,每年的训练时间有限,冰上训练又极其苦累,王海涛也曾想过放弃,也想过换份工作赚钱养家,可是对冰壶运动的喜爱和对金牌的渴望让他最终没有放弃这项运动,他坚信通过全体运动员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夺得冬残奥会金牌。
“站在领奖台,看着五星红旗伴随国歌冉冉升起的那一刻,我深深的感受到这枚金牌的力量。”王海涛说,这枚首金凝聚了多少教练员和残疾运动员的期盼和凝望,十二载的寒来暑往,唯有“夺金的梦想”激励着王海涛和他的队友不畏艰辛、奋勇前行,自立自强赢得奖牌,也赢得了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