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30日讯(记者 王春颖)2019年高考将于6月7日至8日举行,临考最后一周冲刺阶段,学生该如何利用好有限时间更好复习,踢好高考地理复习“临门一脚”?近日,记者采访到了哈三中地理任课教师王清斌。王清斌老师告诉记者,考生在考前最后一周要调整心态,整理思路,注重归纳一些地理的方法手段、有效地降低失误、弄清解题的要领。

“从以往的结果看,基础不牢是丢分的主要原因,而能力不强、思维不活跃则是得不了高分的关键,”王清斌老师说,因此在冲刺阶段提高学科能力是决胜高考的必由之路。高质量的知识结构、灵活的图表分析技能和良好的答题技巧是提升学科能力、提高地理成绩的关键因素。在这一阶段,复习基础知识要侧重宏观,注重完善知识体系。
王清斌老师建议,考生现阶段可温习错题,回归基础,将知识“内化”,重新研究以往错题(尤其是高考真题),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将知识点回归教材相关内容,查缺补漏使知识得以升华。要熟练工具,重识原理,历年的高考试题都十分重视对考生读地图、用图和绘图能力的考查,考前一定要反复熟悉《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有助于区域定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其重要特征,教材中主要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学习内容,考生可将其拓展为整个地理环境。试题中的绝大多数都可以用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予以解决。
王清斌老师提醒考生要立足主干,关注考点。近些年的高频考点如大气受热过程、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地质作用、河流、等值线、区域特征等都应该重点关注。尤其以下四大方面:
一是地球运动。地球运动在近几年全国卷中以新的面貌出现,由传统的静态考查向动态考查变化,由单一的知识考查向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考查变化,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够密切注意文图和图文以及图图之间的转换。但由于其本身特点所决定,该类试题主要以客观题形势呈现。
二是天气气候。天气现象和气候是高考试题的常客。天气现象和气候要素的变化要善于从成因角度去分析,影响因素要从现象的有无地带性规律性去思考,地带性规律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角度去分析,而非地带性现象的产生多由地面状况造成,而其中地形因素是重要的非地带性因素。有些现象要从所给的材料中去寻找答题依据,现在对基本原理的活学活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千万不能死记硬背。热力环流、天气系统等单独考察难度不大,而命题者往往把这类小知识放在大的解题背景中去考察,如考察大气环境问题中就可能会把热力环流、反气旋、锋面逆温等嵌入其中,往往不易发现得分要点。
三是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主线,人地关系问题是地理学的核心问题,人地矛盾的加剧必然带来许多环境问题,对这类问题要注意从问题产生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危害(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生物等)、对策(法律层面、意识层面和措施层面——从原因方面找,尤其关注应急预案和预警系统的建立)等方面去考虑。实现人地和谐发展,要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方面去寻求答题的依据(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的防治、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区际协调等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就业问题、劳动力短缺问题、社会稳定)。对于资源问题分析思路与环境问题相似,要注意资源问题产生原因(自然和人为;时间和空间)、影响(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尤其是森林和水)、对策(开源和节流、区际协调等)。
四是区域发展。区域发展的前提是区域定位,重点内容是区位分析和区际协调。“在哪里”的问题在地理科应试中很重要,往年的经验看,谁在这方面能力强,方法好,就能够得到高分。比如中国地理部分,长江、黄河和几条流域是划分空间位置的依据;再比如北京的地理位置北纬40度东经116度,用这个位置作为一个坐标,进行判断,这样可以有效地缩小范围。应该善于归纳这样的方法、手段。区位思想是高中人文地理的核心思想,区位因素是区位分析的关键,区位的两层含义要清楚,区位因素的实质就是影响因素,强调一定区域内部各种要素与核心事物的关系。区位思想要注重区位的比较分析和区位的综合分析,关注区位因素的利用和改造以及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主要有两类题型,一类重在区位因素的分析,从理论上确立区位思想。一类重在区位因素以及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分析、区位因素的比较及各自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例如,珠三角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问题、产业转移问题等,其实质就是区位分析,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地理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因此,要关注区位思想、关注区位分析方法和区位分析具体案例。对于某些人类活动(自己比较陌生的)首先要进行归类,是工业生产还是农业生产,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区域发展过程中区际协调发展是现代生产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区际协调主要包括产业转移、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等,生产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主要有:生产协作、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贸联系、科技与信息联系。地理文字描述不太多,计算量也不大,所以答题的要点、要素很重要,弄清自然区位因素与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弄清主要因素、次要因素,顺序答题。
采访的最后,王清斌老师说:“请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只要是身在考场之中,高考就没有画上句号’,要调整心态,提升效率,一定要注意讲究效率,尽量远离那些干扰自己学习的东西。”
教师简介:
王清斌,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地理高级教师,哈尔滨市地理学科骨干,哈尔滨市优秀教师,哈尔滨市优秀共产党员,高考阅卷指导教师,具有多年高三地理教学和班主工作经验。主要参编书目:《中学地理复习考试地图册》、《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引领地图册》、《中学地理复习考试图册》(完全版)、《新高考区域地理导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指导与训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