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3日讯 (记者 王春颖) 2019高考在即,还剩下最后三天时间,考生如何把握非常关键。为此,记者采访到了哈师大附中历史学科教师展妍娜。展妍娜老师表示,在同学们对知识立体网络的构建基本完成、考试技巧和技能已经基本掌握的背景下,要保持信心和最佳应试状态,复习备考就要避轻就重,有所侧重。

展妍娜建议,考前要做到三个“回头看”。一是回头看考纲,每个考点对应教材的哪一个章节和子目,要在头脑中过一遍“电影”,以便做题时快速和准确判断考点和调动所学知识。二是回看知识体系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例如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成为必备知识,要利用最后时间回归教材,重新梳理。三是回头看高考经典试题和易错试题,研究这些试题,使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命题人保持一致。
对于答题步骤和答题技巧,展妍娜建议,客观试题答题应遵循三个步骤——最大限度地获取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时间、空间和主旨;利用题干材料中的隐性提示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准确、合理的解读;看选项,抓住正确选项和干扰项的一般特征,如干扰项经常出现的错误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和表示程度的词语过于绝对等,而正确选项一般都落在主干知识上,与题干材料的主旨紧密相关。
“高考的命题人都是历史研究者,他们通过试题为高校选拔具有人文素养的人才,所以考生在与命题人依据相同的材料进行对话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即像历史学者那样阅读、思考和表达,”展妍娜老师提醒各位考生,主观试题答题第一步,即在正式阅读前,要了解材料的作者是谁?什么时候完成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份材料?这样可以掌握材料的思想倾向;第二步,审题与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材料情境,联系所学知识,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思考,得到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由小及大,能够体现考生思维的广度和思维的多层次。因此,整句的摘抄材料的原文,或者简单的堆砌史实,都不符合高考的评价标准。第三步,准确清晰的表达。史实要准确(不能张冠李戴)、思想观念(方向)要准确、表达程度要准确、历史学专业用语要准确。要做到表达清晰,就要直奔主题,不需要过多的描述。
最后,展妍娜老师还列出了历史学科重要考点,希望能够帮助到考生们最后的复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唐宋变革、朝贡贸易、明清转型、中国古代官员选拔、考核与监察、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晚清政府外交观念的转变、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新中国外交、雅典民主、罗马法律、人文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启蒙思想与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完善、新兴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大国关系的发展与演变(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合作共赢、文明交流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
法律与教化、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物种交流、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交通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中医药的主要成就与西医在中国的传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教师简介:展妍娜,历史学科备课组长,北师大教育硕士,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哈尔滨市课改先进个人。2012年、2018年两次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中学历史优质课教学大赛,均获高中组一等奖。从教18年以来,所任教的文科毕业班,有近10人考入清华北大。多次通过东北网等媒体为全省的考生指导备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