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抓实生态保护重现水清鸟翔
2019-07-25 09:54:15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陆书鑫 刘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千鸟湖冰雪未融大白鹭回归的场景。鄢建宾 摄

  侯鸟春季返回挠力河保护区的场景。鄢建宾 摄

  黑龙江日报7月25日讯 夏季的北大荒绿海无际,彰显着祖国粮仓的魅力。

  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千鸟湖上,展现着百鸟翔集的生动画面,最引人注意的是时而出现的或三五成伙儿、或八九成帮、或十多成群的大雁和雏雁,悠闲地在水中嬉戏。

  保护区八五三农场管理站副站长王广鑫介绍,近些年来黑龙江垦区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形成了优越的生态环境,本是候鸟中转站的挠力河自然保护区成为一个重要的栖息地,很多鸟类不再飞往西伯利亚,留在这里生息繁衍。今年有200多对大雁驻留千鸟湖、雁窝岛、长林岛三个湿地内,孵化出雏雁500多只。

  从向荒原开战到修复湿地

  1958年,为维护东北边疆的稳定和解决全国人民温饱的问题,10万转业官兵集结密山县火车站,发出了向荒原开战的宣告,在三江平原上展开了规模宏大的垦荒战斗。经过近40年的屯垦开发,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挠力河上游的沼泽率已不足10%,中下游已降至17.1%,仅保护区内就建起了11个农场,其中超百万亩的大型农场5个,为维护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雁窝岛开发建设初期,一到春秋两季,大雁、丹顶鹤、白鹭、东方白鹳、天鹅在这里是铺天盖地,狍子、狐狸、雪兔成群到处跑,鲫鱼、鲤鱼、鲶鱼、草鱼、狗鱼伸手就抓。没成想,真是人进野生动物退,现在好多都成了珍稀保护动物了。”八五三农场退休职工复转老铁道兵李延俭说。

  挠力河流域天然湿地大面积消减和萎缩,生态功能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特别是水稻大面积开发种植,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表水、地下水同步下降,局部沼泽地向干草甸演替,造成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脆弱。为保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黑龙江垦区于1998年正式建立了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保护区管理局、红兴隆和建三江两个保护区管理分局和11个保护区管理站,控制总面积240多万亩。

  面对湿地破坏程度加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黑龙江垦区不计经济利益损失,于2014年率先在全国开展湿地修复与恢复工作。2014至2015年间,红旗岭农场以每年损失近800万元的代价,在保护区内对21333亩耕地进行退耕还湿,有效增加了湿地面积、恢复湿地原貌、提高湿地质量。红卫农场顶住计划内和计划外耕地纵横交错难以界定、开垦年限又各不相同的压力,退耕还湿近54000亩。截止到2018年底,保护区已完成退耕还湿面积75060亩。

  加大保护力度重建生态和谐

  “我们在加大退耕还湿力度的同时,积极开展湿地生态保护工作,十分罕见的貉藻在湿地重生,连续六年出现500-700只东方白鹳的大型集群。”王金武说。

  为了切实加强保护区管理生态建设,黑龙江垦区出台了《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关于加强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意见》,明确加大对保护区内违法违规侵占土地打击力度,加大开发房地产、探矿采矿、采石挖沙、破坏森林、湿地和野生动物资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旅游开发和水电开发等人为活动的清查力度,巡护和监管要做到常态化,努力使保护区保护与恢复工作得到巩固和加强。投资建设了湿地资源管护和生态监测系统,在红旗岭、七星、胜利三个管理站及部分重点区域设置了全覆盖视频监控设施平台系统,建设“互联网+保护管理”平台,实现生态功能区大范围、全天候监测,达到生态保护的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2018年就拆除打鱼点14处、放牧点1处,收回捕鱼证件3本。截至目前,共核查疑似违法违规人类活动点位410处。整改点位41处,拆除建筑(大棚)面积70945平方米,育秧地退耕面积600平方米。黑龙江垦区在加大生态治理保护力度的同时,尊重自然法则,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开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行动。每年“湿地日”,11个管理站的属地农场都要开展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活动,并建立野生动物救护站;红旗岭农场连续开展“爱鸟周”活动,每年为迁徙的鸟类种植饲喂水稻田300亩,春季共向湿地投入粮食16万斤、鱼苗36万多尾。

  湿地功能的恢复,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营造了良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氛围。自2016年以来,三江平原最大小天鹅集群现身保护区,每年数十万只候鸟在保护区中转,有固定数量的大雁、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惜鸟类栖息繁衍。

  今年,保护区还将退耕还湿面积20000亩,确保湿地总面积可达100万亩以上,计划到2021年湿地面积将达到保护区总面积41.5%以上。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