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龙江自强不息!
站在时间的节点上回望过去,70年来,龙江大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满载荣光的“共和国长子”,到正在走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从昔日人迹罕至、泡泽密布的北大荒,如今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大粮仓”……广袤黑土地上,一代代勤劳质朴的龙江儿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砥砺奋进,谱写了昂扬向上的时代篇章,与共和国同频共振,高歌猛进。
为时代放歌,为历史画像。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到来之即,东北网启动了“走龙江大地,看今昔巨变”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活动。三支全媒体采访小分队誓师出击,在这个分外凉爽的北国盛夏,走向正生机勃发的黑土地。我们将牢记新时期媒体的初心与使命,增强脚力、眼力,用脚步去丈量这片土地上的每一道成长年轮,用镜头和笔端去感知时代的体温,触摸发展的脉动;我们将发挥媒体融合的威力,增强脑力、笔力,用全新的视角和现代化的传播载体,抚今追昔,用鲜活的事实、生动的数据展现沧桑巨变,描画龙江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画卷;我们将带着深深的敬意和思索,去探寻和发掘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起源和生动实践,那一定是鼓点铿锵,荡气回肠!
跨越千山万水,仍在跋山涉水。再一次出发,是为了不忘昨天,无愧今天,更是为了无限美好的明天。我们将挥洒激情和汗水,浓墨重彩讴歌这片热土,为龙江加油!为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
题:安达牧歌,穿越百年
东北网记者陈显春 王明菲 赵红星
夏日的安达,尤其是雨后,空气中常常弥漫着淡淡的羊草味道,沁人心脾。青青的草原一望无际,蓝天、白云、风吹草低见牛羊。牧草、牧歌、牧牛人,是安达纯美的风景。近日,东北网“走龙江大地看今昔巨变”报道组到达安达市,感受到这里的草原牧歌宜人景象。



不久前,安达首届国际乳业文化节落幕。文化节深入发掘了安达乳业历史文化根脉,同时多家乳业企业达成合作协议投资安达兴业。
安达市是以奶牛养殖为主的牧业大市,其中203.4万亩耕种中,草原面积为176万亩。是世界上天然明珠草场区、“中国奶牛之乡”、中国著名的“羊草之乡”,与美国威斯康星州、澳大利亚墨尔本并称为“世界三大优质草场”。
“安达市有着一百二十多年的奶牛养殖历史,”安达市农业农村局乳业办公室主任闵向波说,“安达于1951年建立第一个牛奶加工站后,1953年省工业厅投资66万元,建成安达第一个乳粉加工厂。1956年,国家投资500万元又新建一座日加工处理鲜奶100吨,生产奶油、干酪素和乳糖三种产品的乳品厂,后改称安达乳品厂。”
进入新世纪以来,安达一直致力于全面构建龙头+基地+农户的奶牛产业发展格局。通过联合挂靠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培育安达的乳品企业。


据安达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富友介绍,目前,安达市共有现代化大型牧场18家,牧场均实现了全混日粮精准饲喂,采用以色列、德国智能化牧场管理系统身份识别、发情监测、疾病监测、奶质检测,远程监控等。智能化牧场管理管理软件的应用,奶业管理水平得以提升。
闵向波说,安达目前共承担国家级奶牛方面的项目三个,分别为奶牛良种补贴示范县项目、奶牛科技入户示范项目和奶牛养殖小区粪污无害化处理试点项目。
鞍达实业的厂区,一栋一栋黄色带有苏式风格的老房子和粗壮的树木,无不诉说着这家工厂的悠久历史。没错,这家乳品厂的前身系安达乳品厂,其红星牌奶粉在计划经济时代为明星产品,其生产的乳酪更是走向了国宴餐桌。
据高富友介绍,目前,安达市共有鞍达、华丹、安达伊利、贝因美、龙兴、澳佳、伊康等7家乳品加工企业,日加工处理鲜奶能力1300多吨,共生产7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已经形成完整的乳品加工链条。
回望安达走过的百年乳业发展史,由一个中国近代西种奶牛养殖业的发源地、现代乳品工业的摇篮,已发展成为以多家知名企业为代表的乳品产业集群。
美丽安达,乳香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