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5日讯(记者 许诺)连日来,黑龙江省木兰县吉兴乡的大街小巷弥漫着喜庆的氛围。年底了,乡里的文化能人带领着四邻八乡的村民们,在为今年的“农民春晚”做准备。而这样的“农民春晚”已经连续举办了近十年。用村民的话说,“咱这日子过的,真是上瘾了”!


这归功于吉兴乡文化站站长王向东。2010年春,王向东被任命为木兰县吉兴乡综合文化站长。也就是从那时起,王向东把所有的精力全部献给了这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交给了一生钟爱的乡村文化,用文化来提振农民的精气神儿。

十年来,王向东挖掘乡村文化能人,很快就带动木兰县吉兴乡十个行政村,组建了36支秧歌队伍,13支健身舞蹈队;设立了农民书画室、农民根雕室、农民小乐团等;举办了健身舞大赛、舞蹈大赛、农民文化艺术节、农民烟火节等大型活动。12项活动被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乡村文化品牌;在首届“中国十大文化馆榜样人物”评选中,王向东是全国四万多个乡镇文化站站长中唯一一位入选者。
王向东不是艺术家,但他用自己创新思维和对文化工作的热爱,在北国偏僻的乡村,帮助广大农民走上了时代的舞台,实现了农民的文化梦。
“十年前,我刚被任命文化站站长。文化站没房、没办公设施、没人员……我就找几个村民聊天,听听他们想要啥样的文化活动。当时几个村民围坐在炕头上你一言我一语的跟我说,‘啥是文化,扭大秧歌就是文化!’”知道村民们喜欢秧歌,王向东就马上找到了会跳秧歌的村民,率先组成了乡里的第一支秧歌队。
自从有了秧歌,乡亲们一改往日在家里“猫冬”的习惯,春节期间,利用秧歌舞蹈挨家挨户拜年。一挂鞭炮,一盒糖果,彼此其乐融融。秧歌拜年,增加了浓浓的年味儿,又促进了邻里和谐。
就这样,秧歌队从一开始的1支,到24支,再到36支……王向东琢磨着,农村文化不能只是扭秧歌,还应该引领风尚、教化于民。他开始挖掘乡村文化能人,很快就带动各村屯组建了舞蹈队,在吉兴乡举办了首届健身舞大赛,吸引了十里八村的千余名村民来观看。目前,舞蹈大赛已连续举办了七年,并被评为乡村文化品牌。
王向东重在创新,让吉兴乡的乡村文化释放出了勃勃的生机。“我们乡村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王向东每天研究的就是乡村文化的出路在哪里?为了让广大农民尽可能多的走出家门、走上舞台,展示农民的风采,王向东挖空了心思。
“文化要多元化。”接下来,王向东为当地小学修建了播音室,培训小播音员,组建小记者队伍,成立了红领巾广播站;又帮助当地的中学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给孩子们请来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的专业演员辅导孩子们演出。又成立农民乐团、成立农民根雕创作小组、办农民春晚、办冰雪文化艺术节、办农民歌手大赛……

终于,一个个火热的文化项目,让沉寂的村庄火热起来。
这么多年来,出于对群众文化的喜爱,王向东没有离开过基层文化工作,更是见证了随着国家富强昌盛的伟大步伐,愈加繁荣的基层文化生活;感悟到了社会发展、生活富裕,广大群众对生活和精神需求的增长及各级政府不断增加的投入力度。
回想起当文化站长的初衷,王向东憨憨地笑着说,让农民走出家门、走上舞台,不断丰富农村文化,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为建设美丽乡村助力。“有点苦,有点累,但很快乐。只要能给我们村民带来欢声和笑声,如今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是不能落后呀。”基层文化岗位平凡,收入微薄,十年的坚守,虽然岁月让王向东皱纹增加、头发花白,但他仍将劲头十足地在文化的田野上继续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