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小食堂”备餐。

木耳菌包生产忙。

变废为宝。
黑龙江日报1月30日讯 为野生动物设置野外“小食堂”、为新一季木耳种植开足马力、为节约成本修旧利废……寒冬里,龙江森工人很忙。
为奋力实现“十四五”开好局、新征程起好步,龙江森工集团旗下的各个林业局有限公司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对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等丝毫不放松。
开设野外“小食堂”野生动物饿不着
进入冬季,山里的野生动物往往会陷入觅食难的困境。为帮助它们度过严寒冬季,绥阳林业局有限公司三岔河林场为这些野生动物开设了野外“小食堂”,在补饲点投喂食物,解决“特殊食客”数量多、食物匮乏的难题。
三岔河林场严格按照保护野生动物的相关要求,建立保护、求助、查处机制,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力度和巡护力度。巡护队员们经常驱车前往为野生动物们专设的“小食堂”,将准备好的玉米、白菜、豆荄、盐块等食物,布置在“小食堂”内,并细心地为它们掰开白菜叶,方便它们食用。
“野生动物们特别喜欢小食堂里的食物。把食物放在‘餐桌’上,大概两天左右,野生动物就会循着味道来,没多久就会被它们‘扫荡一空’。”巡护员们告诉记者,看到这些可爱的生灵能够在森林中自由生活,大家冷点、累点都是值得的。
资源优势变产业优势 木耳菌包生产忙
冬季本是闲暇时节,可东方红林业局有限公司青山经营所木耳菌袋加工车间却是一派忙碌的景象,种植户们正开足马力生产木耳菌包,为新一季木耳种植生产忙活得热火朝天。今年青山经营所预计木耳种植能达到80万袋。
记者在青山经营所生产加工车间里看到,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添料、浇水、拌料、装袋、搬运,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种植户们运用先进的种植技术,严控种植各个环节,每道工序都管理到位。一个个菌包整齐摆放在铁架子上,被推进高温仓里灭菌,之后,菌袋通过冷却传送到无菌接种室,数十个工人围坐在接菌机器下娴熟地操作,在接菌灯下为菌袋接入菌种,工作现场井然有序。
青山经营所凭借着地域优势条件,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全力打造黑木耳产业链,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职工群众捧上了金饭碗。
“林业局和经营所给了我们很多支持和帮扶,无偿提供了菌包厂生产车间,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种植木耳的信心。我们生产的木耳肉厚耐嚼、韧而不硬,口感极佳,销路不愁,黑木耳成了我们增收致富的‘金疙瘩’。今年不仅要加大黑木耳种植数量,我还要发展元蘑种植。”种植户修希晓对记者说。
菌包场工人方长彬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在菌包厂干了好几年,以前常常要跑到外地去打工,抛家舍业的滋味不好受。现在,家门口有了木耳种植产业,不出家门就能挣到钱。
“木耳种植是短平快的项目,也是职工的储存卡。青山经营所大力发展木耳种植,今年还要大力发展中药材、灵芝、冷水鱼、薇菜、蟾蜍等特色产业,为职工群众铺就一条振兴林区快车道。”青山经营所主任张吉斌对特色产业发展充满憧憬。
加强管理节约成本 修旧利废“拣”出效益
“叮当,叮叮当……”走进穆棱林业局有限公司街道办事处维修车间,只见焊枪飞舞火花四溅,打铁的声音此起彼伏。
“要调整好焊接角度,把重力最大化地集中在铲刃上,这样制作出的破冰铲,环卫工人用起来才会更加顺手。”维修队队长贾应科不时地提醒大家要严格按照技术要领制作冰铲。
由于今冬降雪量大,导致辖区很多路面结冰,破冰铲的需求量大增。穆棱林业局有限公司街道办事处维修队利用废弃铁板,加工成破冰铲。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街道办事处的维修队员还积极开动脑筋,拆解废旧设备零部件,大到上千元的轴承、小到几元钱的螺丝帽,重新加工,变废为宝。
除了日常的维修工作,维修队还大搞技术革新。“破冰滚”清冰面积大、效率高,但成品价格昂贵。为此,他们邀请退休技师做指导,利用200多块边角铁料焊制出“破冰滚”。
就是这样,穆棱林业局有限公司街道办事处精打细算,从修旧利废中“拣”出效益,助力企业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