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8日讯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大同区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始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新探索线上线下收集需求、解决问题有效途径,联动发力推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
线上运行“七单”模式,精准对接民之所需。大同区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综合指挥作用,做实线上“七单”模式,全面收集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实现“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精准对接。
针对“《民法典》会给百姓带来哪些影响”等理论学习类问题,组织理论宣讲团成员、老党员等开展线上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活动;针对“留守儿童想念父母”等医疗心理类问题,组织医生、心理咨询师等开展免费义诊和心理咨询服务;针对“球盖菇如何养殖”等种植养殖类问题,组织农业技术能人、土专家等进行线上直播授课和技术指导……截至目前,大同区针对梳理出的理论宣讲、科学技术、卫生环境等8类1000余个问题,经过线上群众点单、平台亮单、中心派单、中队接单、志愿送单、评分兑单、群众评单7个步骤,“云平台”已受理群众点单634个,针对收集的问题共发起志愿服务活动近3000次,服务总时长3.4万小时。
线下撰写“民情日记”,帮助解决民之所难。每个星期五,大同区“相约星期五”志愿服务都会如火如荼展开,1700余名机关党员干部深入所包村屯,与基层群众拉家常、谈心交流,通过撰写“民情日记”,广泛收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在生产生活、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困难,并帮助解决。此外,组织375名村“两委”班子成员、162名社区志愿者挨家挨户征集群众需求;召开党员大会、村(居)民议事会等会议,集中收集百姓诉求。目前,该区共梳理出倡树文明新风、整治人居环境等8方面3500余个问题,形成了“民情日记”管理总台账。
“西瓜得病了很着急”“灾后校园周边树木倾倒”“小区停车位置不够”……大同区积极发动党员干部依据管理台账开展帮扶,通过党员干部认领、志愿者团队认领、集体认领等方式,明确解决路径、完成时限等,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应,实现了服务群众、服务发展常态化。
创新推进机制“联帮带”,切实干好民之所盼。大同区制定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书记”责任清单17项,压实“第一责任人”职责,构建了三级一体化推动文明实践服务群众新格局。
该区推行区处级领导包乡镇、区直单位包村、干部包屯的“包保”工作机制,将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我为群众办实事”纳入包保内容,打造了由包保干部组成的“机关干部领头人”、乡村干部组成的“核心领头人”和社会志愿者组成的“专业领头人”三支“领头人”队伍1154人,每月深入乡村“我为群众办实事”1次。目前,全区党员干部、志愿者积极落实包保责任,累计开展活动4400余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