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极光新闻报道 王耀臣——机电工程专业博士、教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原主任。1931年出生,曾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莫斯科动力学院,曾获“人民友谊”勋章。
王耀臣生于哈尔滨,长于哈尔滨,他的人生经历与中俄两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于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历史悠久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了很多年。1983年至1987年,任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省翻译协会名誉主席。他任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直至1998年8月退休。
哈尔滨的初遇
2010年11月,他迎来了自己的八十大寿,而我正是在这个时候,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区华人协会主席赵虹女士的引荐下,有幸与他结识。那是我在哈尔滨停留的最后一天。当时和多年旅居国外、受邀回国的中国华侨代表团一起,刚刚结束与黑龙江省领导的会见,几乎所有人都已准备离开,一小部分人留在餐厅继续聊天,准备在哈尔滨度过此行的最后一个夜晚。

与王耀臣相识,是在哈尔滨市中心的一家酒店。酒店有好几层楼和数不清的大厅,每一层都有衣着整齐、训练有素的服务员,每个房间都装潢精美。大厅的中央摆放着传统的、带有旋转玻璃台的圆桌和装饰华丽的座椅。在角落里、沿着墙壁的地方摆放着舒服的沙发,供客人们休息或是进行私人谈话。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的热情好客与餐饮文化密不可分。饭店,更像是一个进行对话的场合,而非仅仅的就餐场所。在饭桌上,往往能更迅速、更高效率地解决问题。中国美食非常独特,且种类繁多。一道道菜摆放在可以旋转的玻璃台上,而桌子本身却是不可旋转的,这样就能保证所有人随意夹取自己喜欢的菜肴——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方便、美味、舒适又实惠。带有旋转玻璃台的桌子完全是中国人的发明,世界上没有其他民族使用这种桌子。如果从“人人平等”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饭店简直就是不可多得的典范。
对于王耀臣,我久闻其名,终见其人。初见之时,头发花白、身材魁梧、气质儒雅的王耀臣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喜欢用俄语交谈,很少有中国人可以像他一样,能那样自如地用俄语交流。他的俄语标准地道,言语间几乎没有任何错误,语音语调十分规范,即使是俄罗斯人,也很难将俄语说得如此之精确。
王耀臣首先谈到,他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区立法会议主席乌斯·亚历山大(注:现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区州长)相熟,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区许多领导见过面,联合收割机工厂原总经理洛季诺夫·列夫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王耀臣提到的这些经历,拉近了我和他之间的距离。
洛季诺夫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区知名人士、荣誉市民,也是我大学的同班同学。他非常健谈,风趣幽默,大家都喜欢和他聊天。他曾是我们这代人的偶像,我曾不止一次地写到过他,直到现在我偶尔还会与他通电话、见面。当王耀臣提到他的时候,我们谈话的热情瞬间被点燃了,我们不断地回忆起关于洛季诺夫的生活片段,相互印证,再告诉对方关于他的“奇闻轶事”。最后,我拿出了自己的手机,王耀臣拨打了他的电话号码,我们三个人隔着电话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交谈。
在聊天过程中,我逐渐了解到了关于王耀臣更多的故事,他是一个传奇人物,他见证了中俄两国很多合作的始末,并直接参与了如今在世界上被称为“中国奇迹”的工程建设。
中俄友谊的使者
王耀臣家境殷实,他聪明颖悟,很快就掌握了俄语。俄语成为他启迪智慧、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由于语言优势,1947年,青年时期的王耀臣进入了当时中国工业科学的最高殿堂——哈尔滨工业大学。他并不是作为学生在那里开始他的学习生涯,而是作为机电制造系主任的翻译开始了职业生涯。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中国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支柱。上世纪20年代,包括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霍尔瓦特在内的一群俄罗斯商务人士筹建了哈尔滨中俄工业学院,也就是后来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该高校的前三任校长首届毕业生全部为俄罗斯人。新中国成立时期,也有大批俄罗斯专家学者在这里工作。这些俄籍教授以苏联为“模板”,帮助中国构建高等教育体系。
自那时起,青年时期的王耀臣开始了科研之路。参加工作后不久,他就成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农速成中学的学生。1953年他获得了电机系毕业证书,并留在电机系任教。两年后,他欣然赴莫斯科动力学院攻读研究生。
在苏联学习期间,李鹏曾任中国留苏学生同学会主席。后来,年轻的王耀臣副博士继续担任同学会主席。对俄语的熟练掌握使王耀臣如期完成了毕业论文,1958年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获副博士学位。此后,他重返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继续从事教学工作。
此后20年间,王耀臣在哈工大从事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曾担任电机系主任、科研处处长、校长秘书。当然,这些行政任务都没有阻碍他继续从事教学工作。
当时的中国需要各个行业的专家来进行重建,王耀臣就是其中之一。他自1950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着丰富的国际谈判经验。自1952年起,王耀臣经常参加中国赴苏经贸代表团,推动中苏之间达成156项援华工程。同时,他还是著名工科院校教授、电机动力领域专家,有着丰富的组织经验和学术科研经验。与很多专家教授一样,他为邓小平的现代化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后来,担任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兼旅游局局长。
无论在任何岗位,王耀臣始终没有放弃俄语,也没有切断与俄罗斯的联系。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自觉履行黑龙江省中苏友好协会主席的职责。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坚持从事这项工作,参加各项相关活动,他是这一协会在中国唯一的领导者。他精通俄语,俄罗斯朋友遍天下。

80年代,哈尔滨兴建了展览馆,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区的企业是常设展览内容。王耀臣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区展台看到了联合收割机工厂,了解了生产潜力,结识了洛季诺夫总经理。也是在那里,签署了第一份供货协议。
此后,我们的联合收割机工厂开始在中国境内收割谷物、扁豆、豌豆、黄豆。中方专家和俄方设计师一起将技术应用于中国实际,使俄罗斯技术真正适应中国的现实需求。王耀臣曾不止一次到访过我们的城市,解决经贸合作方面的问题,签署新协议,修订旧协议。那是一个艰难的时期,所有的结算都通过易货贸易,而企业最需要的是资金。王耀臣帮助我们解决了成千上万个与经贸直接相关的棘手问题。
俄罗斯政府高度评价王耀臣先生在促进中俄两国相互理解和友好交往方面的贡献。1992年,叶利钦总统授予其“人民友谊”勋章。
非常遗憾的是,为中俄两国友谊奋斗一生的王耀臣老人,在近90岁高龄那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作者:俄罗斯新闻社通讯记者、俄罗斯记者协会成员、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红色中国》杂志总编 马舒科夫·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