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1日讯 近年来,四方台区按照省、市委决策部署积极探索“田长制”改革实践,今年4月在全省率先制定“田长制”改革方案,以保护、管理、利用好黑土资源为总抓手,以“五化”理念为引领,统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科技管理水平、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构建“五土”机制体制,黑土耕地保护初见成效。
今年7月20日,国家发改委将此项探索纳入地方改革案例刊发。8月19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专题听取工作汇报。
细化责任分级管土,搭建“集成化”改革架构
加强顶层设计,实行多长合一。聚焦黑土保护与山、水、林、湖、草的整体关系,将“河长”“林长”与“田长”一体推进、一体落实,实行多长合一、一岗多责。
坚守“三区三线”,严控保护边界。运用区域空间规划和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在“三区三线”框架内确定黑土保护面积11.3万亩,划分管护地块1.96万个,并明晰耕地、林地、草地、村庄建设用地等各类空间管控边界,理顺黑土保护与建设发展之间关系。
践行示范引领,设置管理层级。顺应“三权”分置改革和规模化经营要求,大力推动土地托管和流转。2021年,200亩以上规模集中流转面积达耕地总面积的31%,比2020年翻一番。在此基础上,坚持各级田长、保护标准、实际经营人动态改变和保护边界、地块划分、承包权人不变的“三变三不变”原则,建立区、镇、村、网格、农户“五级”责任体系,实行土地承包者、实际经营者为地块“双责任人”制度,严格履行“四不一必”责任。
因地制宜分类治土,突出“精准化”改革策略
以提升黑土耕地质量和产出效能为出发点,对不同土地性质分类治理。
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在开源村、四合村等4个集中连片示范村,试点推进间种套种、有机肥替代化肥、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等技术新模式。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水灌溉等各类项目10个,覆盖9个行政村。今年将继续谋划申请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1处。
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全区对20万平方米棚改腾空土地进行生态修复达到耕种条件,建设现代农业智能温室、紫云岭“花海”、居民“小菜园”等,撬动现代农业和旅游产业“互动”式发展,同时对1300亩采煤沉陷耕地落图建档,通过剥离土回填形式,进行分批治理,将低附加值土地“变废为宝”。
强化坡耕地、侵蚀沟综合治理。根据不同土地性质,分别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路沟、栽植拦截泥沙植物层等措施,遏制黑土地退化和肥力下降,控制水土养分流失,15度以上坡地全部实现退耕还林。
多方联动防污护土,完善“系统化”政策体系
狠抓固废、污水、禽畜粪污治理和农业“三减”,加快弥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着力减轻面源污染。
加快城乡生活污水治理。改造完成市辖四个行政区唯一的污水处理厂提标工程,推进5个行政村整村污水治理和5个自然屯单户污水处理建设项目,力争提前实现全省“十四五”村屯污水治理目标。优化升级固废处理方式。建设省“百大项目”浙江伟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从源头上减轻渗滤液对土壤环境造成的破坏。
全域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紧密围绕农业“三减”任务,构建有机肥施用长效机制,全域推广可降解农膜使用和农药包装物回收。
全面落实秸秆综合利用。以深翻还田、免耕还田和组建饲料站、固化燃料站等方式提高秸秆“五化”利用率达到99%。推进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在试点村建设养殖粪污与秸秆堆沤制有机肥,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率实现100%。
养护结合科学用土,探索“数字化”管理模式
聚焦耕地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平衡点”,统筹土、肥、水、种及栽培等生产要素,运用工程、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做好耕地养护,实现科学用土。
探索黑土耕地数字化监管。与科技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利用遥感监测、物联网等技术,选取无土栽培示范项目、胡萝卜种植、富硒水稻种植、柞蚕养殖等11个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开展黑土保育及土壤温度、湿度、养分等实时监控,用数字技术引领农业现代化建设。
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以众筹、股权合作等方式整合各类资金设备,建立农机合作社,持续推广“机械化+数字化”“综合农事”等服务新模式,农机生产效能和管护水平有效提升。
推进耕作层深松深耕。结合有机物料还田推进深松(耕)整地,2020年以来,累计深翻耕地7万亩,实现应翻尽翻,有效提升土壤抗旱防涝、蓄水保墒能力。在农业部门支持下,持续扩大耕地轮作试点面积。2021年轮作试点面积同比扩大2.2倍。
下一步,四方台区将全面营造全民爱土氛围,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组织学生开展“热爱家乡黑土地”征文、演讲,深入田间地头、村民家中以及悬挂条幅、发放公开信等开展多角度宣传;针对五级田长、重点成员单位和基层下三层田长开展线上、线下多层次培训;颁布田长证、明确责任地块信息、在田间地头分区块设立“田长制”标示牌、开展年度考核评比等广泛接受各方监督,引导全区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民看好自家地,守好子孙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