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黑龙江省东宁市构筑新时代人才”引育用留”新高地
2022-06-08 09:53:09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近年来,黑龙江省东宁市加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针对边境地区引才难、易流失等实际问题,深入实施“优才兴边”计划,着力构筑新时代人才”引育用留”新高地,不断涵养人才“生态圈”,为建设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东宁聚力汇智、聚势赋能。

  实施“智汇边城”引才行动,打造各类人才“集聚区”。一是围绕急需紧缺,博纳各方优才。聚焦工业立市、产业富民、贸旅兴边、虎豹秘境等新形势新任务,针对全市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开展人才需求调查,精准编制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和引进计划。以落实“万名青年人才引进计划”为牵动,依托“雪城优才”计划、全省“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全省边境县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等引才渠道,通过“市委书记进校园”、“省人才周”一站式组团招录等方式,面向各类高校引进我市重点行业、支柱产业、重大工程项目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统筹全市编制资源,建立事业编制“周转池”,满编事业单位可使用“周转池”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近年来,累计招聘教育、卫生、金融等领域人才369人,招录公务员、选调生105名,引进大专以上学历企业人才150余人,有效缓解了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才短缺的问题。二是厚植桑梓情怀,吸引乡贤回归实施“归雁计划”,聚焦东宁籍在外高层次人才、在外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在外技能实用人才、在外党政人才、高校毕业生、在校大学生等6类人才,通过实习实训、定向招录、全职返乡、柔性合作、回乡办企等方式,让更多东宁籍在外各类人才以总部回迁、项目回移、资金回流、技术回归、信息回馈、智力回哺等方式,促使人才、信息、技术、资金、项目、市场、服务等各种要素实现战略重组,使更多有创业意愿、创业能力的东宁籍在外各类人才回归创业或回哺家乡。先后与160余名东宁籍在外优秀人才建立了联系,柔性引进一批“候鸟型”人才,吸纳返乡创业人才57人,在支持家乡各项事业发展方面做了突出贡献。三是深化交流合作,实施柔性引坚持把加强市校合作、校企合作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突破口,构建“政府出资、院校出智、基地管理”的共建模式,认真落实省市委关于建设“十大基地”有关部署,积极与吉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开展“市校合作”,目前已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红色教育和国情教育基地”、“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和”高校农产品供应基地”等基地,在接收大学生实习实训、柔性引才、开展红色教育和国情教育、推动产业发展、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创新农产品营销模式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近年来,累计接收高校实习大学生300多人次,接收各级党员干部及高校学生开展红色教育1万余人次,开发新菌种试种合作和中医药产业发展等项目3项,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先后柔性引进吉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黑龙江八一农大、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等多所高校专家50余名,到东宁授课,为东宁黑木耳、中药材、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传经授道、答疑解惑,为产业发展插上了科技“翅膀”。

  实施“铸魂赋能”育才行动,打造人才成长“加速器”。一是培植创业沃土,筑牢发展基石围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抓好党政人才的培养,坚持“走出去学”与“请进来教”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培训,选派优秀党政人才赴深圳、上海等发达地区“跟班学习”,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党政人才。注重在基层一线培育人才,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人才的主阵地,选派基础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到基层一线工作,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批选派外经贸、电商、黑木耳等产业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高校、科研院所、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深造、交流、顶岗锻炼,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能力。以重点企业的技能人才培养实际需求为导向,依托省、市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资源,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帮助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技术人才支持。累计举办“干部讲堂”、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党史教育等各类培训班50多次,培训各级各类干部人才5000多人次。组织润乡山产品、黑尊科技、康源科技企业参加各类专业培训8次,有效增强创新发展源动力。二是聚焦重点领域,培育专业人才。实施卫生、教育、电商、扶贫等特色人才培养项目,依托生物医药产业优势和中成药、原料药研发创新平台,形成对专业特色人才集聚效应。选送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县乡医生到三甲医院、医联体龙头医院培训进修。累计培训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2000余人次;组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7期,培训460余人次;实施“东宁市人才支持基层发展行动计划”,建立了由供销联社、畜牧局、农技推广中心等部门的11名科技人员组成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深入镇、村开展技术培训30多次,入户技术指导和服务50多次,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为农户解决农业技术难题160多次,在助推产业发展的同时,全面提升了各类人才综合素质。三是培育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以集体经济和农村致富、科技、设计、建设、乡村规划、管理带头人等乡土人才培养为重点,培育省市农技推广骨干人才、新兴职业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50余人。邀请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实地开展指导服务,通过“以点带面”加强对乡土人才的能力培养。实施黑土人才培育行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扶持壮大乡村产业发展人才,累计培训青年农民、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等群体1100余人次,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素质。落实“导师帮带制”,在实践中磨练和提升到村任职大学生农村工作本领,培育一批能够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引领乡村发展的优秀年轻人才。选送50名综合素质好、培养潜力大的高考落榜生、退役军人到省内职业教育学校开展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把有志返乡的15人列为村“两委”后备人选重点培养。

  实施“搭台圆梦”用才行动,打造人才施展“大舞台”。一是畅通要素流动,促进融合发展。创新“人才+项目+平台”模式,围绕园区产业升级,以园区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立足重点产业和项目需求,统筹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按照重点扶持、精准培育的思路,做好人才项目申报,力争在自主育才上取得新成效。围绕做强做大重点项目产业,深入推动人才与项目、人才与产业共融共享共建,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成就人才的产才融合发展模式。先后引进恒昌生物质发电项目、鑫源贸易公司松子加工、九上木业、黑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佰盛食用菌有限公司等企业落户东宁,招商引资不仅引来了项目落地,还招引了一批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招引人才和本土企业家的不懈努力,我市工业经济不断发展,2020年实现工业产值23亿元以上。围绕兴边富民、自贸片区、产业发展、旅发大会等新形势新任务和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分类打捆全域资源,结合外经贸、植物保护、旅游管理、农业水利工程、建筑等领域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科学制定人才需求目录和人才引进计划,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9名,高层次人才1名,目前,这些人才正在为我市黑木耳、中医药、宝玉石等产业发展贡献智慧。二是构建雁阵格局,凸显头雁效应。落实龙江战略科学家头雁支持计划,重点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发展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发挥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专家工作室、食用菌研发中心研究生团队及各行业各领域领军人才作用,加大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引导其在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推进产业振兴、引领人才创业等方面建功立业。依托省派20名援边干部人才团队和1名博士团成员专业、资源、信息等方面优势,组织开展对口援助、结对帮扶活动,在推动产业发展、获取信息资源、带动本土人才专业技能提升等方面取得实效。三是强化示范引领,释放辐射效应。建立优秀专家人才库,组建覆盖农村、医疗、教育、企业管理等多个领域的专家服务团队,以引进的高层次专家人才为代表建立各类工作站(室),发挥人才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实施“传帮带”,统筹各类人才资源,建立人才“导师库”,面向市内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等不同领域青年人才,建立“专家工作室”“乡贤联谊会”“特聘专家团”等多层次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帮带导师和学员,实现精准对接,有效培育年轻人才,实现人才提能增量。组织专业技术人才通过项目合作、短期工作、专业服务、兼职等形式到基层开展服务。

  实施“凤栖梧桐”留才行动,打造拴心留人“强磁场”。一是辟建绿色通道,优化服务保障。落实落靠相关政策,为符合条件的人才及时足额兑现安家补贴、生活补助等资金。在市人民办事中心开设人才服务窗口,为人才办理落户、医保、公积金等事项提供便捷服务。建立“优才卡”制度,使各类人才在公共交通、投资创业、旅游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制定出台《东宁市人才强市若干意见》、“人才新政20条”等人才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加大财政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提升人才扶持“含金量”,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坚实财力支持。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每年在民营实体企业中评选出10名特殊贡献优秀人才,按照每人每月20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对于引进的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服务期内,按月发放1500元和1200元生活资助,在我市购买商品房的分别给予20万和10万元安家费。目前,为1名高层次人才和19名急紧缺人才落实政策性待遇140万元。二是注重人文关怀,激发奋进力量。积极探索人才服务体系,建立完善服务创新创业人才的“绿色通道”,在政策落实、手续办理、信息咨询、项目申报等方面,为人才提供便捷服务;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落实落靠人才各项政策,帮助人才解决好住房安居、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增强人才归属感;27名处级领导联系优秀人才51名;在政治待遇、职称评聘、住房保障、子女就学、配偶安置等方面向引进的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标准化配备人才公寓25套,为引进人才提供安居保障;累计为1200多名各类优秀人才进行免费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通过“暖心”服务,各类人才归属感得到增强,投身东宁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得到激发。三是坚持正向激励,增强内生动力。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吸纳,累计在各层面优秀人才中推选15名“两代表一委员”,定期组织开展市情研修、建言献策、健康疗养和座谈联谊等活动,在政务、法律、金融、公积金、医疗保健、康养旅游等方面提供优先、便捷、优质服务。为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开展人才专题表彰,对在招商引资、疫情防控、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表彰。建立各方面优秀人才库,培树各类先进人才典型86人,树立新时代人才榜样。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级先优推荐,市人民检察院获国家级“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殊荣。运用各种渠道、各类媒体大力宣传优秀人才典型事迹,倡树人才创新精神,讲好新时代东宁“人才故事”,营造了爱才惜才敬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责任编辑:李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