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5日讯 高校招生录取期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等待录取信息的急切心理,设置“招生陷阱”诱骗考生和家长。连日来,教育、公安等部门持续发布谨防高校招录骗局预警,记者梳理了近年来的高发骗术,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切勿存侥幸心理、切勿信不实传言,应明辨诈骗伎俩,避免上当受骗。
骗局一:有“内部名额”,可“直通高校”
某些不法分子谎称手中掌握高校“内部名额”“机动计划”“定向招生计划”等,即使达不到录取分数线,也可直接协调办理入学。
提醒:高考录取过程中不存在所谓的“内部名额”。考生及家长要高度警惕此类“内部名额直通高校”的诈骗信息,从正规渠道了解、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切勿轻信谎言,以致上当受骗。
骗局二:“低分高录”“降分补录”
一些不法分子以“计划外补招”“降分补录”为幌子行骗,误导家长,声称“计划外补招”就是不要分数线,花上数万元即可搞定;甚至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扮高校招生人员,伪造文件、印章发放录取通知书。
提醒:高校招生计划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向社会公布,未经有关省(区、市)公布的招生计划一律不得安排招生。高校在招生省份未完成的招生计划,须通过公开征集志愿录取,不存在所谓内部降低分数“补录”“补招”的情况。
骗局三:一经录取,立即“转专业”
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受分数所限无法选择心仪专业的困惑,谎称可通过一入校即办理“转专业”的方式,帮考生入读理想专业,误导考生及家长。
提醒:一入校即办理“转专业”的说法,不符合国家政策。不同高校”转专业“条件和方式有所不同,考生和家长要充分准确了解各高校的具体规定。
骗局四:故意混淆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
一些不法分子或中介故意混淆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的区别,以自考助学班、网络教育班、合作办学等入学通知书蒙骗考生及家长。部分办学机构打着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幌子,实际招收其他教育形式的学员。
提醒: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学生均须通过高考招录。上述所谓的“录取通知书”不是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录取通知书,“入学”后也不能进行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更拿不到普通高等学校学历证书。
骗子套路深、莫要太天真。不法分子会通过伪造文件、私刻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冒高校招生人员、校领导亲戚等方式,骗取考生和家长的信任。广大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擦亮双眼,勿信传言,明辨是非,避免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