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搜 索
“星火”闪耀照亮康庄大道
2023-10-26 07:30:33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体验馆。

  黑龙江日报10月25日讯 曾经,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第一个拖拉机站、第一个突破大面积高产地区、第一个写进小学课本的集体农庄……这里就是佳木斯市桦川县星火朝鲜族乡星火村。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农庄人离开了黑土地外出打工。如何在新时代续写星火村往日的辉煌?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以一往无前的气势从脱贫攻坚走向小康生活,重新以“星星之火”点燃星火村的“燎原”之势。

  如今,星火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民族文化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走出了一条独具民族特色的“星火之路”,并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村”“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荣誉称号。

  坚毅不拔 传承“星火精神”

  1948年,有水稻种植经验的朝鲜族农民金白山响应国家迁民建场、开垦荒地种植水稻的号召,带领70多户吉林敦化县农民和其他全国各地招募的290余户农民共同来到桦川开荒种田,并开创性组织5户农户成立集耕组,通过合作化性质雏形的生产耕作方式,取得了令人羡慕的增产增收成果。

  当时星火村农民共有单干、互助和集耕三种生产方式。少数农民认为“人多心不齐”,向农场领一块地搞“单干”,结果由于土地不集中,不利于机械作业,抗风险能力弱,产量低;绝大多数农民自找对象,由三四户或五六户临时组成“互助”的生产模式,结果因为平均分配使大家失去生产积极性,浪费了劳动力,生产得不到发展,更不能发展工副业;金白山组织部分劳动力少的农户组成“集耕”组,集中组员土地统一生产,按地分红,按照每个人特长分工,既提高了劳动效率,又增产明显。

  1951年2月,星火集体农庄成立。金白山当选为农庄主席,李在根为农庄副主席兼党支部书记,在这两位“技术革新迷”的带领下,农庄先后建立种子站和园艺队,成立科学种田攻关小组,相继由传统的水稻稀植散播法改为条播密植,最终在1953年取得了亩产593斤的全省最高纪录。

  农庄在不断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从1952年起,陆续办起了园艺组、畜牧组、种子队、制米厂、铁木厂、木工厂等副业项目。当时农庄人吃的猪肉是从北京引进良种进行饲养的,孩子们喝的牛奶产自专门养殖的荷兰奶牛,由此可见星火农庄的富庶。

  记者在村内新中国第一集体农庄体验馆看到这样一则故事:1954年,金白山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当时很多农民代表不知道什么是拖拉机。金白山给大家讲星火人如何使用拖拉机耕种翻地,吸引了很多农民代表,让大家对星火农庄羡慕不已。

  星火人靠着勤劳和务实,到1957年底,由办庄时的一牛一车,发展到120头牛、39匹马、23台大车,还添置了两台机床、一套联合电力脱谷机、一套打稻头子电力脱谷机、一台电焊机、一台铡草机、52台锄草机、20台播种机、20台大犁,外加日产8万斤的制米机,基本实现了耕种、脱谷、铡草、制米机械化。

  跨步创新 走向“小康生活”

  虽然星火农庄通过发展集体农业曾经一度辉煌,但后来随着“外出务工潮”的出现,村里90%以上村民都到外地打工,集体经济逐渐萎缩。2017年,村里留下的40多户中,有22户被定为贫困户,家庭年收入不足3000元。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如何让村里人在小康路上不掉队?村党支部书记崔哲俊和村委会左思右想,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创新才能走出发展路。

  2017年,星火村向县里申请光伏发电和秸秆发电扶贫项目,每个贫困户可以增收4000元,同时成立民族食品加工厂,腌泡菜、做打糕,传承朝鲜族传统手艺的同时,还增加了收入。仅用两年时间,贫困户李泰玉一家的收入从不到3000元增加到近20000元。

  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桦川县2016年至2019年连续四年位居“A”等次前列,星火村也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站了起来。

  提起近年来星火村的变化,80后村民韩柳花最有发言权。“2018年之前,我在青岛做餐饮生意,也正是这一年,我看到星火村以集体土地为资产入股,总投资7000万元,实施了‘星火庄园一号民俗村寨’项目,让我萌发了返村创业的想法。”韩柳花坦言,之所以回到家乡,既是因为“外面千好万好,都没有家乡好”,也是被即将营业的“星火庄园一号民俗村寨”项目所吸引。

  回村后,韩柳花挑起妇女主任的担子,成了星火村20多年来第一个返村的外出务工村民。回村后,她看到由于缺少劳动力,村里很多耕地都撂荒了,看着肥油油的黑土地,韩柳花非常着急。她找了一块废弃菜地种上蔬菜,培育成熟后试着通过网络平台卖到城里。没想到绿色、实惠的农产品大受欢迎,这给韩柳花开了个好头。从此,她挨家挨户带着老人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蔬菜,然后统一销售。

  有了村民的支持,2019年,韩柳花带着村民把115块、每块200多平方米的闲置菜地种上蔬菜,命名“柳花姐生态小菜园”,绿油油的菜不仅卖到了城里,还能给村里的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供货。

  “我们和合作社签合同,像萝卜、大蒜和白菜是朝鲜族泡菜必备材料,玉米可以酿米酒,现在合作社送多少要多少,115个菜园生产的蔬菜供不应求。”韩柳花说,全村每户通过庭院经济增收1000元以上。

  今年7月,韩柳花又在村口开了一家“韩柳花朝鲜族美食”饭店。在她的带领下,更多外出打工村民返乡加入其中。

  文旅融合 叫响“星火名片”

  “现在有同学来星火村,我首先会为他们租套朝鲜族服饰,去荷花池打卡拍照,然后在农庄体验馆内为他们讲解‘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的历史,中午在民族饭店‘撮一顿’地道朝鲜族美食,吃饱后去玩朝鲜族特色体育项目‘门球’,或去采摘园和垂钓园度过一个轻松的下午,傍晚在民宿烧烤、打牌、休息。”提起村内游玩项目,2022年刚到星火朝鲜族乡工作的朝鲜族姑娘崔锦善滔滔不绝。

  崔锦善是一名00后,毕业于哈尔滨商业大学,在乡里负责民政和住建工作,因是土生土长的“星火人”,她偶尔还客串宣传讲解工作。

  “以前村民外出打工是因为家门口没有工作岗位,现在村内的朝鲜民族食品厂项目将村里的老手艺变成了致富的‘香饽饽’。食品厂为村里提供了20余个工作岗位,生产的打糕、泡菜、米酒、米肠等产品供不应求。农旅融合采摘园项目建设了19栋温室大棚,生产小柿子、草莓、蔬菜等作物,同时为项目区的民族饭店和食品厂提供绿色有机产品,每年产生的收益按照6%的比例给贫困户分红。2023年,星火村申请国家资金550万元建设朝鲜族传统大酱厂,与青岛东炫食品有限公司合作,产品出口韩国,目前已签订300万斤出口订单,项目建成后可带动星火村村集体每年收入30万元,同时带动户均增收2000元。”崔锦善说,随着越来越多的项目落地,未来会有更多村民选择在家门口打工。

  未来星火村将建成什么样,星火朝鲜族乡党委书记朱虹给出了她心中的答案:星火乡将以特色产品、优质服务聚人气、强品牌、增效益,打造农旅文融合发展样板。以星火农庄、中星村“小明洞”、燎原慢城为星火文旅点位,延伸产业链。在星火村以田园综合体为主,打造星火农庄;在中星村引进“小明洞”文旅概念,打造特色点位;以“燎原慢城”为主题,做优五良农业园、朝鲜族木屋等旅游元素,打造“一线三游”路线。目前,星火村和中星村已经是全国旅游重点村,下一步,星火乡将力争成为全国旅游重点乡镇,将星火打造成华夏东极游的响亮名片,由“新中国第一集体农庄”向“新时代第一集体农庄”迈进。

责任编辑:王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