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网络买卖个人信息一条只需3分钱 准确率高达94%
2010-06-29 10:11:27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李莹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刚买了轿车,保险公司马上会打来电话;刚生了宝宝,奶粉厂商、儿童摄影的电话也不请自来……更令市民吃惊的是,这些打来电话或发来短信的人对他们的一切私人信息都了如指掌,大家不禁纳闷:到底是谁动了我的隐私?

  1 消费者不堪推销电话骚扰

  近日,市民刘先生感到相当烦心,自从他今年5月份购买了一辆轿车后就不断收到各家保险公司的电话,这些人不仅知道刘先生的车型、牌照号码,甚至连刘先生的家庭地址、身份证号都一清二楚,对此刘先生表示“非常后怕”。“人家连你叫什么、住哪里、车是什么牌子、牌照号码是多少都知道,你还敢往下想吗?”刘先生认为,能够掌握自己详细信息的无非有三类单位:4S店、保险公司、政府职能部门(如税务、车管部门)。“这其中,肯定有一个地方把我的信息泄露或者出卖了。”

  采访中许多市民都表示,在办理会员卡、优惠卡、生产后出院,购买房产、汽车等大件商品后,各类骚扰电话便会如期而至,“是不是这些部门没有做好保密措施,还是有人直接就把我们的隐私出售了?”

  2 记者网购的个人信息准确率高达94%

  随后,记者上网进行搜索发现,网上有众多出售个人信息的帖子。全国各地区工商局注册企业名录、各地区车主名单、各地区小区别墅业主名单、学生数据、银行VIP、全国官员名单、服刑人员名单,移动、联通信息,老人、小孩信息……只要是你想要的信息,这些卖家都能给你搞到,只要你肯付钱。

  27日,记者在网上找到一名出售各种个人信息的卖家,并拨通了对方以134开头的手机号。一个南方口音的男子接通了电话,得知记者要购买一些哈市的个人信息,该男子称现在高考考生的信息很火,11万条考生信息打包销售仅1000元。记者表示价格有些贵,而且无法辨别真伪,该男子随即给了记者一个QQ号,表示可以在网上进一步详谈。28日,记者在QQ上联系到这名叫做“出售学生信息”的卖家,并表示能否先发几条个人信息验证一下真伪,然后再决定是否购买。“出售学生信息”称必须交些定金才能发“货”,并给记者发了几张今年新购车车主的部分信息截图。

  接下来,“出售学生信息”要求记者购买一张移动充值卡,然后把密码发过去,他就可以发来几条个人信息。记者只得购买了一张30元的移动充值卡,并把密码发给“出售学生信息”。随后,“出售学生信息”给记者发了16条哈市的车主信息,并表示这是最新收集的。

  在“出售学生信息”提供的16条哈市车主信息名单上包括:车牌号、轿车品牌、发动机号、购车日期(后经记者证实是车辆上牌照日期)、身份证号码、车主地址、姓名、手机号。记者按照名单上的16个号码逐个拨打,发现准确率高达94%。其中只有一个车主说挂错了,另一个只有汽车品牌不对,其他14条信息全都准确无误。这些车主对自己的隐私外泄十分吃惊,并表示购车后经常会接到各种骚扰电话,有车主气愤地说“肯定是车管部门把我们的信息卖钱了。”

  验证了车主信息后,记者提出能不能再发些其他信息,“出售学生信息”表示只能款到发货,并称2000元可以发12万条黑龙江省的各类个人信息,包括车主、老板、大学生、孕产妇、政府官员等,如果只要哈市的,价格为1200元4万条,平均每条3分钱。


 

  3 律师:出售他人隐私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就此事,记者采访了哈尔滨某律师事务所的陈波律师,陈律师表示,只要是公民没有公开、不愿公开或者采取了一定措施加以保密的均属于个人信息,其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公民的年龄、职业、住址、电话号码、婚姻状况、家庭成员、财产状况、奖惩记录等一切与公民身份及生活相关的信息。

  “根据民法规定,只要是泄露他人个人信息均属于侵犯个人隐私,应受到一定惩处。此外,泄露他人信息如果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还会触犯刑法,必须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陈律师说。

  《刑法修正案(七)》中明确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记者网购聊天记录

  6月6日,北京海淀警方破获了一起非法倒卖公民个人信息案,涉嫌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4名嫌疑人被刑拘。

  海淀分局永定路派出所民警王林锐说,不久前,民警发现一家代理移动短信群发业务的公司,提供出售包括部分银行的客户信息、汽车车主信息等,信息内容有姓名、手机号、住址或单位等。5月27日,民警当场将正在进行交易的公司经理赵某控制,赵某当时正以500元的价格向一李姓客户出售1260条个人信息。根据在赵某办公室内发现的账本,民警又先后控制了另外两名非法购买公民信息的嫌疑人,系某保险公司业务员苗某和许某。

  据赵某交代,2009年以来,他看公司业务不景气,便通过非法手段购买各种公民信息。两个月前,他在网络上发布出售个人信息,很快有人联系上他。赵某交代,这些个人信息根据涉及的内容不同,价格也不相同。截至被控制时,赵某已获利万余元。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