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农民的好医生战胜军
2005-08-15 08:54:35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15日电 题:农民的好医生战胜军

  他是哈尔滨市新发镇红十字医院———一座普通乡镇医院的院长,被众多农民视为自己离不开的生命和健康的“守护神”;他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被十里八村的百姓当作自己的亲人———

  王作龙陈将鹏

  作为医生,大多向往着大都市里的大医院,他却选择了农村,把全部的情感献给了农民;作为一位高级知识分子,他却与满腿泥巴的普通农民朝夕相处、情同手足。28年来,共产党员、哈尔滨新发镇红十字医院院长战胜军,扎根在一座普通的乡村医院,抢救了6000多位危重患者,主刀做了11000多例手术,自己却因积劳成疾,多次累得晕倒在工作岗位上。2001年2月,他做了动脉搭桥和室壁瘤切除手术。2004年10月,他又被确诊为肺癌,做了左肺上叶切除术。

  然而,面对病魔和羸弱的身体,为农民患者解除病痛仍是他无悔的选择;为农民患者盖一座现代化的新医院,仍然是他最大的追求和心愿。

  他说,作为医生,必须把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4月初,市委副书记、市长石忠信来到新发镇医院,给战胜军献上一束鲜花,祝愿他早日康复。

  7月1日,当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杜宇新来探望他时,战胜军流着眼泪,用颤抖的双手,打开了一幅设计已久的医院规划图———那是他穷数十年心血,为农民兄弟勾勒的一幅美好的医疗愿景。

  望着他那憔悴的面容,感动于他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赤子般的真情,市委书记不禁潸然泪下。

  7月14日,国家卫生部部长高强来到新发医院看望战胜军,称他是“基层医疗战线的英雄”,并握着他的手说:“感谢你能为贫苦的农民解除病痛,几十年扎根乡下实在不容易,希望你多保重,早日治好自己的病。”

  党和政府的关怀,给了战胜军战胜病魔的力量;人民群众的情感,使战胜军服务人民的信念更加坚定。他从来都把人民群众当作母亲,因为,是党和人民群众养育了他。为了党和人民,他将付出自己的一切。即便豁出性命,也值!

  年少时他立誓当一名农民的好医生。为了这誓言,他放弃了工作的舒适和生活的优裕,28年把根扎在了乡镇卫生院

  1954年,战胜军出生在鹤岗市一个普通矿工家庭。1968年,不满15岁的战胜军下乡到了北安农场。6年的农村艰辛生活,农民的勤劳善良、淳朴的品格和贫穷与困苦,都在他的心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与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有一件事使他铭心刻骨,或者说影响了他的一生。他刚到农村那年,正在种地的表舅突然肚子疼得直不起腰,他陪着舅舅到县医院去看病。还没到中午休息时间,医生们却都在办公室里打扑克,对病人的呻吟和满脸的汗水毫不理会,只冷冷地甩过一句:“下午上班再来!”

  面对一个阑尾炎穿孔的病人,那名医生的冷漠让他无法接受,他发誓,今生一定要当一名医生,当一名农民的好医生。

  1974年,任劳任怨的战胜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5年,因为下乡干得出色,组织推荐他去上大学。他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学医的志愿,被佳木斯医学院录取。1977年毕业后,鹤岗市医院想留下他,但他一想到舅舅当年看病时的痛苦神色,便义无反顾地和同窗好友、后来成为他的妻子的门春华一起,来到了哈尔滨市新发镇卫生院。

  这里的条件太差了。十几间平房、6个医生、十几万元的外债。两年后,医生们调的调、走的走,就只剩下了他们夫妻俩。医院人手少,就需要战胜军包治百病。他一头钻进知识的海洋,几年时间里,精通了外科、内科、骨科、产科,在国家级的医学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被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成了远近闻名的“全科医生”。

  夜,深沉而静谧。但战胜军却心潮难平,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的老同学在杭州的一家医院当领导,给他们夫妇发来了聘书,并开出了优厚的条件,让他们到那里去工作。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是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这该是多大的诱惑?他,真的动心了。

  可是,多日的辗转反侧之中,却总有一份牵肠挂肚的情感令他难以割舍,那就是他和当地农民的情感,一些难忘的场景总在眼前浮现———

  一次,在大街上,一位他救治过的患者遇到了他,举着手里吃剩的半根冰棍,非得让他吃下去;

  一年腊月,一位被他治愈的患者家里杀年猪,大老远地给他送来了一盘猪肉和几片血肠;

  无数贫困农民那痛苦的面容和获救之后的喜悦之态,都在牵着他的心。他知道,那不是半根冰棍和几片血肠,那是农民———一个还没有走出贫困的广大的群体,对生命和健康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他们已经把自己看作生命、健康和幸福生活的“守护神”。

  这也使他深深地意识到,自己与广大农民之间的多年的情感,已经融入到他的生命里。如果真的弃之而走,他的后半辈子将在愧疚之中度过。物质的优厚怎能承担起精神的重负?一个守信的人又怎能违背当年的誓言?

  他给老同学写了一封长信,大部分叙述他和农民的情感,说明他无法离开贫困而又淳朴的农民们,农民们也离不开他,委婉地谢绝了老同学的聘请。

  为了母亲的微笑,他不惜舍却自己更优裕的工作与生活条件。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多少年来,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还是假日黑夜,他有诊必到。有时候一个夜晚甚至要往返好几趟。高超的医术,对病人悉心的救治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不少患者慕名而来。近到本镇的,远到市区、双城、肇东、肇源、肇州和大庆,点名道姓找他做手术的人越来越多。仅2000年,战胜军就做了外科、妇产科、骨科手术1100多例,最多的一天做了13台手术。多少次从手术台下来,衣服被热汗粘在了身上,脱都脱不下来。两条腿麻木僵硬,回家连楼都上不去了。

  28年来,每一次当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每一次看到痊愈的农民兄弟面带笑容离开医院,他心中都会无限欣慰,为自己当年选择了医生这一职业感到自豪。

  他亲人般地对待每一位农民患者,自己却积劳成疾。手术后半个月就返回工作岗位。他说:“只要我还能站着,就要为农民治病。”

  战胜军救治了多少农民他大多记不得了;可治愈的患者却没有一人不把他装在心里。因为,战胜军的每一个患者,他都曾像亲人一样地照料过。有多少因家里人得了重病而面临破碎的家庭,都是他亲手“缝合”的。有多少人的生命,都是他从死神的手里抢回来的。

  如今,他却患了重病,该令多少人牵肠挂肚啊!

  从2004年10月到现在,当他得了重病的消息传出,每天都有乡亲们从十里八村甚至几十里外赶来看他。有的拿来了新鲜蔬菜,有的拿来了老母鸡,还有的拿来了治病的偏方。

  7月5日,年近七旬的马桂香老人从十几里外的万家村走到医院,来看望她的“儿子”战胜军。

  1998年初,马桂香患胆结石住院,由战胜军做了手术。术后10天还没到出院时间,老人非得张罗出院。回到家中,她误将爆米花皮吸入气管,造成剧烈呛咳,使刚刚拆线的刀口崩裂,胃肠涌到腹外。老人的7个女儿认为是战胜军给做的手术,必须还得战胜军负责。她们把老人往医院一扔,一分钱不交就走了。老人抓住战胜军的手,大声喊着说她就要死了,让战胜军赶紧救命。战胜军一边安慰老人,一边给老人清洗胃肠上沾着的灰尘……手术一共用了3个多小时。

  在马桂香再次住院的20多天里,只要有时间,战胜军就守候在老人的身旁,陪她唠嗑,喂她吃喝,帮她梳头,还给她接大小便。

  出院时,老人哭着说:“战院长比我的子女都强,我这辈子没儿子,要有这么个儿子该多好!”战胜军笑着说:“妈,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你的儿子!”

  7月6日,战胜军看到医院的走廊里一男一女久久徘徊。他上前一看,认出来人是太平镇太安村的村民周武夫妇。

  周武丧妻,领着一个5岁的男孩过活,后来和不能生养的修云清结合。本村有一个小姑娘是孤儿,善良的周武夫妇一商量,尽管家庭窘困,但还是收养了这个女孩。1997年,修云清病情发作,走遍了省里的大医院,被确诊为直肠肌瘤、子宫肌瘤、卵巢肌瘤、膀胱肌瘤和结核性盆腔炎。大多医生摇头叹气,说她得了癌症。有的告诉她“想吃啥就买点啥吃吧”;还有的说“即便能治,你们也治不起”。夫妻二人终日以泪洗面,修云清几次把农药举到了嘴边,但看着两个孩子和恩爱的丈夫,又不忍下手。

  听说新发镇医院的战胜军医术高,医院的医疗费用又低,抱着一丝求生的念头,2002年2月,他们找到了战胜军。

  经过战胜军精心的治疗,40多天之后,修云清奇迹般地康复出院。医院只收了他们2000元的医药费,战胜军还多次到他们几十里外的家中去探望。当年体重70多斤的修云清现在120多斤,什么活儿都能干了,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起死回生的修云清十分感念她的救命恩人,多少次都想来看看战胜军,可是总觉得空着手不好意思。这次听说战胜军得了重病,两人商量了半宿,借点钱拿去人家不能要,东西又没什么可拿,后来决定到医院悄悄地看一眼恩人就走。

  手术后的第九天,刚刚拔掉胸腔的引流管,缝合的刀口还没拆线,战胜军就坚持要出院。他心里放不下那些农民患者。按常规,这种大手术需住院46天,可半个月后,医生拗不过他,他还是毅然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当患者们上手术台前,得知为他们开刀的战胜军正在化疗时,都心疼地说:战院长也是重病患者,他的病纯粹是累的啊!

  战胜军拖着重病的身体坚持在他的岗位上。第一次化疗之后,一周之内两次因体力不支,在为患者手术后晕倒。妻子流着泪劝他说:“自己多保重吧,没了命,可就什么都干不成了。”

  战胜军何尝不懂得这个道理?可是,那一群群得知他有病而来看望他的农村患者,那一声声朴实的问候,都让他感到一份责任和必须给予的回报。他对妻子说:“只要我还能站着,就要上手术台为农民治病。”

  农村医院生存不易,但农民生存更不易,不能让农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谁昧着良心赚农民的血汗钱,就砸碎谁的饭碗

  长期生活在农民身边的战胜军知道,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农民太多了。

  向东村农民黄朝师脾破裂住院,他爱人和儿子一个瘫痪、一个智障,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有的时候都揭不开锅,又到哪里弄钱治疗?出院后,战胜军和医院的领导班子商量,不但免除了他2500元的医疗费,还从自己家里拿来1000元钱给他,让他渡过难关。黄朝师感激涕零,“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他要给战院长磕几个响头,他平生没见过这么好的医院、这么好的医院院长,再说,哪有住院还倒找钱的?

  农村的病人,只要是来医院,就是急的。没有大病、急病,谁能借钱、抬钱甚至卖房子卖地来住院啊?战胜军心里非常清楚,凡是来到他们医院的,都是出于对医院的信任,而大多又是贫困的农民。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天职,肩负的使命不容玷污。他经常对医生们说,农村医院虽然生存不易,但农民生存更不易,绝不能昧着良心赚农民的血汗钱。乱开大处方药,多收费,甚至收“红包”,这样做还有心肝没有?不管谁败坏了本医院的声誉,一定严惩不贷。

  1998年,兰西县来哈尔滨打工的农民范德才,患胃穿孔来到新发镇红十字医院求医,住院时只交了1100元,可还欠1400元医疗费一直未交。战胜军问财务室什么原因,财务人员欲言又止。经反复调查,患者才吞吞吐吐地说,一个医生已经答应了他,只要送给这位医生600元钱,1400元就不用交了。战胜军异常气愤,让这位医生交出收下的600元钱。这些钱中有不少面值竟是一元的,可以想象这些钱是怎么凑上的。另欠的800元,就由这名医生补交了。

  1998年7月9日,战胜军发现一个胃穿孔病人疼得直叫唤,可外科医生却迟迟不上手术台。一问,又是那名上次要私收患者钱的医生,不给“红包”就坚决不上手术台。战胜军怒火中烧,这样的医生心有多狠?这样的医生能给患者好好看病吗?这样的医生还算个医生吗?

  解聘了这名医生后,战胜军提出了“三不准”,即不准收“红包”、不准勒卡患者、不准开大处方。他向全院职工承诺:“大家向我看齐,如果我迟到一分钟,你们可以迟到一小时;如果我收一个‘红包’,你们可以收10个!”

  仅仅承诺是不够的,必须得有制度保证。为了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战胜军摸规律、搞测算,实行了“单病种限价收费制”,制定了《医患协议书》、《告患者书》,详细告知患者各种诊疗所需的费用,及对医生收红包、超标准收费的处理办法。同时还公示了30多个病种的收费标准。像阑尾炎,全部医疗费用限定在1000元,胃穿孔限定在2500元,比市内的各大医院便宜一半还多。医院成立了药品监督委员会,购进的所有药品,得经过六关,最后由他签批。他们的信条是,在全市所有的医院中药价最低,一定让贫穷的农民看得起病。

  战胜军也有收“红包”的时候。2005年1月26日,正是战胜军化疗反应期,整天吃不下饭,身体极度虚弱。阎家岗农场的农工魏亚珍慕名来到医院,请求战胜军给她作剖腹产手术。她说:“战院长,我知道你得了重病正在化疗,但我两次分娩都失去了孩子,我可就信着你了。”孩子顺利出生后,看着异常疲惫的战胜军,家属拿出了500元钱,并声言绝不是送“红包”,只是让他补补身子。战胜军婉言回绝,可是魏亚珍却泪流满面:“战院长,我跑了这么远的路来找你,你让我们母子平安,这点心思你不领,这不是得让我们难受半辈子吗?”

  战胜军只好收下了这500元钱,可他却把这笔钱打到了魏亚珍的住院押金里。他违心地收了这次“红包”,是为了实现一位患者的愿望。

  身为长子,年迈的双亲需要他时,他总不能守在跟前。连续18个春节的除夕之夜,他都守候在农民患者身边。父老乡亲的情更难舍,他放心不下他的农民患者

  今年大年三十,战胜军和爱人、女儿、儿子团聚了,一家人终于在一起吃了顿年夜饭。

  多少年了,他家的年夜饭都被患者的电话铃声打断。只要一接到电话,战胜军放下筷子就得往医院跑。可是,今年虽然阖家团聚,家人们却怎么也乐不起来———战胜军自己病倒了。

  自从1987年战胜军当上了医院的院长,到今年已经18年了,这18年他没有回过一趟老家。18个春节,除夕夜都是和患者一起度过的。只能在大年夜通过电话,给远方的双亲捎去不孝之子的愧疚之意和深爱着他们的孝子的真诚祝福。而每次打完电话,他都会热泪涌流,泣不成声。

  鹤岗,距离哈尔滨不到四百公里的路程,却阻断了父母与儿子浓浓的亲情。战胜军身为家中长子,年逾古稀的父母多么需要他的安慰?然而,有那么多农村的患者需要他解除病痛啊!他知道,凡是年节来看病的,都是急危重患,他怎么能放得下?在他心中,百姓的生命和健康,比自家的亲情更重。再说,医生和护士们跟着他苦苦地干了一年,让他们阖家团聚,苦了他一个,能给多少人带来欢乐啊!

  也正是这种高尚的品格,感召着医生护士们也和他一样,只要有急诊,一定在第一时间内赶到医院。

  年迈的父母思儿心切,每年都得坐火车来看他。每当看到双亲那熟悉而又蹒跚的身影,他的内心就一阵阵酸楚。本来,儿子就报答不完父母的深恩,可对父母他要欠下多少感情债?而唯一能使他得到安慰的是,他使天下多少母亲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女儿战聪颖含着眼泪说:“我爸的感情世界非常丰富,18年没回去探家,都是我爷爷奶奶来看他,只有我才能真正感受到爸爸内心深处的情感。”

  儿子战健说:“爸爸深深地爱着这个家,但我们一家人能聚在一起吃顿饭,都成了一种奢望。我知道他爱我们,可他更多的情感,都倾注在那些贫苦的农民身上了。”

  相濡以沫28年的妻子门春华,真正读懂了丈夫的心:他对老百姓,是赤子般的情怀;他把他的职业,看得非常神圣。在事业和亲情之间选择,他始终选择的是前者。

  女儿10岁那年得了阑尾炎,是他这个当院长的爸爸给做的手术,却交了所有的医疗费用。妻子的手术是他做的,岳父的手术是他做的,妻妹的手术是他做的,连襟的哮喘是他治好的,都按照医院的规定交了费用。只不过岳父的医疗费是他掏的腰包。

  在别人看来,这有些“不尽人情”;但在战胜军看来,这再正常不过:哪有看病不花钱的地方?哪有比他们医院更便宜的地方?他的亲友不交医疗费用,别的医生呢?护士呢?其他人员呢?当领导的行不端走不正,这个单位能有好吗?

  妻子门春华的亲属是卖煤的,想让医院买他的煤,并保证和别人的价格相同,质量不比别人的差。当妻子试探着和战胜军谈及此事时,他说:“即便价格相同,质量相同,但就因为是你的亲属,外界的认识就会不同。如果没有好处,为什么买你家亲属的东西?”这些年,医院的冬煤都是党员和职工代表出去购买,并且价格公开。

  一次,三小姨子门小兰来找他,因为丈夫是推销药品的,希望医院能进点药。战胜军和门春华结婚时小兰才几岁,多年来就像亲兄妹一样,而且小兰从未求过姐夫。战胜军心平气和地对小兰说:“小兰,我们医院的药品都是从厂家直接进,价格已经没有空间了,不赚钱的买卖咋做呀?不让你挣钱我心里难;让你挣钱我心里还难。再说,我一个人说了也不算,你能理解姐夫吗?”

  亲情和感情永远也替代不了对事业的热情,永远也替代不了他服务农民的一片真情。

  农民兄弟就医条件的简陋和落后,使他心里十分不安。他和员工们勒紧了裤带,口挪肚攒,决心要给农民建一座现代化医院。这是他一生的夙愿

  战胜军常年守护在农民兄弟的身边,用他的赤诚和爱心解除他们的痛苦。但面对医院的简陋和医疗设备的落后,他常常为不能让农民患者们得到更完善的医疗而不安。在他的心底,有着一个宏大的愿望:一定要攒钱建一座现代化的农民医院,让贫苦的农村患者也享受城里人的医疗待遇。

  战胜军1987年接任新发医院院长的时候,除了十几万元的债务,账面上只有100元钱。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战胜军和全体员工勒紧了腰带,一点一滴地苦苦积攒着。

  大到车辆,小到算盘和计算器,不该买的一分钱也不花。医院的办公桌还是几十年前的老古董,刨一刨贴个面儿,照样是新的。1998年,他咬了咬牙,决定给职工买一台通勤车。他和司机彭师傅到了北京,走了一个车市又一个车市,白天看得眼花缭乱,晚上还得找低于10元钱的地下室住宿。依着彭师傅,想买一台南京产的“依维柯”,战胜军不同意。和北京的“红叶”中客比较,多花的钱还能买一台B超机。6年了,这台车接送通勤,接过病人,职工家婚丧嫁娶都用过,只有战胜军不舍得用。到市里开会办事,他乘坐335路公交车去。他算了一笔账,用一次医院的车,得几十元的费用;可坐公交车,来回只需要4元钱。

  大家都知道,和战院长说啥都行,就是不能提钱的事儿。前些年全镇的公费医疗归他管,不管是谁,哪怕是上级领导说话,想要违规多报销一分钱,根本不可能。为这,战胜军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

  镇里和区里都知道,新发镇医院每年的招待费微乎其微,每年都不超过1000元,去年才700多元钱,据说这钱都是非“吃”不可的。比如请工人帮助医院干活、安装设备、制作各项规章制度板……有一次做手术,从上午一直到下午两点多,医护人员中午没吃饭,他请大家到饭店吃了一顿,算他一共7个人的医疗组,一顿饭共花了24元钱;还有一次下乡义诊,12人的医疗队,共花了48元钱,吃的都是哈尔滨的名小吃“老头包子”。

  然而,“抠”得出名的战胜军,有时候又特别大方。比如购买几十万元设备,他舍得花。他说患者需要,也是医院的固定资产。比如培养人才,十几年来每年都送2至3名技术骨干出去进修,上万元的学费他从不吝惜,没有人才医院能发展吗?这些年来,新发医院已经先后选送19名医护人员出去学习深造,并先后吸收了哈医大、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医学院等院校的10多名毕业生。

  当院长18年,战胜军和全院的医护人员艰苦奋斗,不但还清了十几万元的外债,账面上从100元已经攒到了150多万元,医院也从十几间平房变成了二层小楼,固定资产达到了190多万元;全院53名在职医护人员,有48名具有大中专文凭和技术职称;陆续购进了一些先进医疗设备,使医院一跃成为一级甲等医院。

  战胜军并没有为这些而满足。他要靠带领着大家继续奋斗,去实现他们规划好了的现代化医院的蓝图。他说,到新医院落成那一天,我才会感到这一生是充实的。

  为了千千万万父老乡亲的微笑,为了千千万万个农民家庭的幸福,战胜军,用他的生命履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倾注着对人民母亲的真情,抒写着崇高而又灿烂的壮美人生。

  践行“三个代表”的楷模本报评论员

  战胜军的行为因质朴而感人,因契合着党在新时期对党员的要求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战胜军,不愧为新时期践行“三个代表”、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楷模。

  中国民间智慧在对一个人表示赞许时,经常用到一个简洁明了、高度浓缩的概念:“好人”。而当好人的行为与其岗位、职务、政治信仰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时,往往代表着他所在的一个群体。战胜军就是这样一个好人。他的“好”,出于对他人疾苦深挚同情的善良本性,出于对精湛医术刻苦钻研的职业精神,更出于对党的事业的不倦追求。因而,战胜军行为的意义及影响,已远远超出一个好人。如果说那送到战胜军嘴边的半根冰棍,是出于一个患者对救命恩人的感激;那么,那位七旬老人那句“儿子”的呼唤,便是群众对一个党员形象的认知。因为从入党那一天起,战胜军就始终“把人民群众当作母亲”。战胜军的行为也因之具有强烈的代表意义,他让群众看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来自城市的知识分子,一个具有高尚医德的执业医生,一个与他们心贴着心的优秀党员。

  笃行缘于深爱。一个人能坚持多年为一群人倾力服务,必定深爱着他们。6年的农村艰辛生活,让战胜军深知农民的疾苦,深知农民就医的难处,也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于是,他与农民兄弟同喜同悲,血脉相融,爱民情怀已深植在他的生命里。于是,他要替农民兄弟说话,要为农民兄弟做事,要代表农民兄弟的利益。于是,他以满腔热忱,甚至以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为农民兄弟守护着健康。战胜军的行为昭示我们,就一个党员个体而言,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要立足岗位,替所服务的身边群众谋利益、办实事;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要保持与广大群众的血肉联系,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发自内心地深爱他们。

  当一个人钟情于一种职业时,便会为之做出不倦的付出。而这种钟情一旦注入了人生追求的动力,便会绵长而炽烈。因为有陪舅舅到医院看病遭遇冷漠的刻骨铭心的经历,战胜军“发誓今生一定要当一名医生,当一名农民的好医生”。正是在这种追求的支撑下,他才几十年如一日钻研业务,超越自我,以精湛医术换来无数父老乡亲的健康生命。战胜军对事业的追求,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可敬的职业精神,看到了生动的“先进生产力”,更看到了个人价值追求与党的事业的完美结合。

  落后不是和谐社会。我们应该承认目前农村较之城市的落后。而没有农村社会的和谐,没有城乡之间的和谐,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和谐。也许,战胜军对此并未做过理性的思索,但他如春蚕吐丝般的奉献和付出,契合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当然,一个战胜军的力量不足以改变整个农村缺医少药的窘境,但他如勤牛奋蹄般的创业和进取,已经并正在改变着一个地区农民的健康水平,也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改变的希望和可能。尽自己所能,穷毕生精力,为农民建一座一流的乡村医院,让他们像城里人一样就医———战胜军用托以生命的无悔追求,点亮了火把,耀亮了人们的眼睛。从这个意义上讲,战胜军堪称构建和谐社会的模范实践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优秀带头人。

  战胜军,农民的“儿子”,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分子,一个时代的楷模!

责任编辑:隋洪波